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替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他反而还怪我;孩子总是沉迷电子产品,管也管不住……”这些让家长们头疼的场景,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如何让家庭教育从“焦虑拉扯”走向“协同共育”,成为摆在学校与家庭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重庆市渝中区积极探索,指导学校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政策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用细节勾勒共育图景——
镜头一:一起成长 拒绝“单兵作战”
演出现场。渝中区蒙正幼儿园供图
“制作红旗的英雄们真伟大!”8月初,在《我心中的红旗》排练现场,来自重庆市渝中区蒙正幼儿园的小演员们认真地说着台词。家长们也扮演着被关押的革命战士,和孩子们一起读台词、演故事,在排练中接受红岩革命精神的洗礼。
为了打破“学校教、家庭看”的单向模式,幼儿园利用毗邻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地理优势,组建由教师、家长等构成的创作团队,打磨出孩子看得懂的童趣剧本。
在重庆市渝中区红岩幼儿园,“根·脉”课程中的强体课程同样打破了“单兵作战”的局面。
“最初以为亲子运动就是陪孩子跑跑跳跳,但随着学校课程的推进,才发现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幼儿园大班谢曌勋的爸爸欣喜地发现,在学校课程的指导下,自己陪着孩子尝试各项运动,孩子不仅对运动的兴趣变浓、也不怕失败了。
亲子迷你马拉松现场。渝中区红岩幼儿园供图
这种积极变化,源于强体课程构建的完整互动链条:老师定时向家长发送阶段运动目标、模板案例和具体要求,为亲子运动提供指引;家长则通过拍摄视频记录反馈,既回应了老师,也肯定了孩子。
镜头二:打开快乐成长的“共育盒”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的一些家长反映:“孩子每天放学回来,都要打开盒子和我玩游戏。”家长口中的“盒子”,就是“中华星・时间开始了”家校社共育成长盒子。
“共育盒”使用场景。渝中区中华路小学供图
这款由学校自主研发的“盒子”,以工具为媒介,为家长提供支撑。它以游戏化、项目式、探究式、跨文化的学习为设计理念,通过家庭沟通智趣游戏、亲子共学手账、亲子研学任务等形式,搭建起真实可感的学习场景。
这个小小的成长盒子如同黏合剂,让孩子们盼着和家长一起“闯关”,让家长们在游戏中更懂孩子的想法,家长和孩子在共育中玩到一起、学到一起、成长到一起。
镜头三:小小平台有妙招,积分跳动里见成长
“孩子的积分像棵冒芽的小树苗,一天天往上蹿——语文课专心听讲攒1分,帮同学整理书桌加1分,连课间认真做操都能收获积分。”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刘松霖的妈妈点开“三叶草”家校共育平台,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在她眼里是孩子在校的“动态影像”:“能想象到他盯着老师时亮晶晶的眼睛,脑补出他攥着积分卡偷笑的模样。”
学生和家长参加“步量渝中”活动。渝中区人民路小学供图
这个由学校自主开发的家校社协同智慧平台,正打破家校壁垒,让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平台不仅实时反馈孩子的课堂表现、素养提升与品德细节,更串联起丰富的亲子实践活动:寒假里,跟着“春节习俗打卡清单”,孩子们学写春联、包饺子,在年俗里触摸文化根脉;暑假的“步量渝中”活动中,学校联动社区推出27个地标,人民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杨浚逸和妈妈已探访16个场馆,杨浚逸在心得感悟中写道:“这不是单纯的游玩,每一步都在积累知识。”
更让家长暖心的是,积分能兑换学校文创、免费研学名额等。当刘松霖捧着攒了一学期的积分换到研学通知书时,蹦着说“我的分能换‘小奖状’呢”,那股自豪感比得满分更动人。
在积分跳动里看见成长,在亲子行走中共赴未来,让家长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这株“三叶草”正悄然生长出共育的繁茂绿意。
镜头四:亲子班会课上的“身份互换”
“自从上次开了‘身份互换’的班会后,孩子再也不追着我要手机玩了。”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曾心昊的妈妈所说的“身份互换”班会,是学校专为缓解亲子矛盾开设的亲子班会课。
亲子班会课。第六十六中学供图
班会课上,家长和孩子“身份互换”,围绕“手机使用”这一冲突焦点展开讨论。家长们以孩子的身份据理力争,学生们则站在家长的角度倾诉担忧,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签下《手机使用公约》。为了让制定的规则能够落实,学校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利用手机去收集资料的课题,强化手机的工具属性。
从粗暴干涉到规则共建,这场基于学校深度调研的亲子班会课,让亲子关系悄然生长出更多理解与信任。
这些镜头,不过是渝中区家校社协同共育实践的缩影。在如今的渝中区,家长们的育儿观念早已褪去单打独斗的迷茫,从被动配合走向主动同频,与学校教育理念形成温暖的合力。“让家家都幸福”,正逐渐从愿景变成现实。(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