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窗外狂风暴雨,屋内灯火通明,我们和重医附一院专家对着胸片一张张复核,培训到深夜。”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公卫医师唐杰至今记得2022年在黔江区的那个夜晚。正是这样的坚守,让重庆在肺结核防治攻坚战中撕开了口子——截至2024年底,驻点督导区县肺结核报告发病率较2021年下降21.9%,彭水、武隆等山区降幅超25%,跑赢全市平均水平。而在2021年时,重庆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居全国第八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破解困局,2022年,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启动驻点督导工作,以“逆向倒查”找症结、“一地一策”解难题等方式,在渝东南、渝东北等“重灾”山区打响了疫情防控攻坚战。
精准画像,逆向倒查摸清“病灶”
白天翻山越岭走访患者,夜晚回到驻地仔细整理资料、认真分析问题,督导工作组成员通过“逆向倒查”精准定位,逐渐摸清了疫情脉络。
督导工作组在巫溪县复核诊疗质量。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供图
重点人群防控存在薄弱环节。督导工作组调查发现,山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显著偏高,不少老人从未接受过筛查,对结核病的认知还停留在“不就是咳嗽嘛,扛一扛就能好”的误区;部分患者因交通极为不便,宁愿自己进山采草药熬汤喝,也不愿前往定点医院;更有超过半数的中老年患者对结核病的医保政策并不清楚;学生群体中,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掌握不足,结核病防治意识不强。“有的孩子出现咳嗽症状数月,还没引起重视,觉得大不了吃些抗生素就行。”督导小组成员说道。
督导工作组在彭水县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供图
偏远地区药品可及性差。在万州山区,一位独居老人因交通不便濒临中断治疗。唐杰回忆说:“只剩最后2个月疗程,中断则前功尽弃。”当地疾控中心主动承担起帮扶责任,确保老人完成治疗。复查时,老人激动不已:“没有你们,我早就放弃了。”事实上,偏远山区存在许多这样的患者,但仅通过报销车费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难以复制推广。
防治知识宣传存在梗阻。“老人家,您知道什么是结核病,得了结核病该怎么接受正规治疗吗?”督导工作组在走访时随机提问,得到的常常是摇头回应。
“结核分枝杆菌十分‘狡猾’,在干燥痰液中可存活半年以上,且能在人体潜伏多年甚至终生。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便可能发病。认知不足、医疗资源匮乏及交通经济负担等因素增加了防控难度。”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主治医师张娅指出。
靶向破局,用系统思维织密防治网
摸清“病因”后,2025年,重庆市针对重点人群进行全面筛查并持续发力: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健康体检的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症状筛查和胸片检查;对上年度筛查异常者进行复核;为2023-2024年成功治疗的患者做胸片检查;在部分乡镇为日常就诊的重点人群开展胸片检查。
“这不是撒网式排查,而是紧盯风险点精准发力。”督导工作组相关负责人解释。
针对山区老人就医难问题,督导工作组在合川、黔江、武隆等6个区县的54个乡镇卫生院推行“治疗管理下沉”。“以前到县城取一次药要走几小时山路,现在直接在乡镇卫生院拿药,很方便,再也不愁停药的事儿了。”家住黔江区的一位患者说。截至2024年,随访的76例患者中无一人失访或治疗失败。
为了更好地将结核病防治防控知识与相关政策传递给群众,督导工作组通过村社宣传栏,借助村医、村干部的帮助入户走访,反复讲解结核病防治与防控知识、宣讲医保报销流程。“原来治病医保能报销!”不少患者拿着宣传册反复确认,治疗依从性显著提升。
“作为结防人,我们深知结核病治疗过程的艰辛,但不规范治疗的后果更严重。”唐杰解释,“如果治疗中断或治疗不彻底,极易发展为耐药肺结核,其成功治疗率仅50%左右,且治疗时间更长、花费更高,还会传播耐药病菌。所以,我们努力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
三年攻坚,成效渐显。截至2024年底,驻点督导区县报告发病率较2021年下降21.9%,彭水和武隆降幅超25%。
“驻点督导不是终点,而是常态化防控的起点。我们将坚持因地施策、各个击破,持续攻坚防治结核病路上的每一块‘硬骨头’,不断降低结核病疫情。”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所长吴成果说。(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