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养老保障”到“品质生活”,银发群体已不再只是社会照护的对象,而正成为一支消费潜力巨大的新兴力量。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如何把握“银发红利”,不仅考验服务供给能力,更关乎产业协同与政策系统性建设。重庆从社区服务到适老产品,从产业布局到政策保障,正在探索一条从“照料”向“赋能”转变的发展路径。
养老服务不仅要实现“有”的覆盖,更要达成“近”的便捷。养老服务的可达性,是银发经济“有温度”的起点。重庆以社区为支点,织密养老服务网络,落地10912个养老服务站点,“享老驿站”多点布局,带动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理疗按摩到智能艾灸,从多样化设备到不限次月付服务,社区养老正变得更便捷、更高频、更有亲和力。政府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整合资源,激发基层服务活力。但也要看到,“设施覆盖”并不等同于“服务精细”,“服务可及”尚需“内容可感”。未来应制定养老服务精细化标准,推动开展服务体验评估;同时加快构建养老服务数字中台,实现智慧调度、精准匹配、动态反馈,推动社区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升级。
适老产品不仅要具备“新”的特性,更要能够“用”得方便。产品创新是银发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重庆不断丰富适老产品供给,从分体床垫到升降橱柜,从语音家具到智能穿戴设备,打造适配体验馆,形成从设计端到消费端的闭环路径。然而,再先进的“黑科技”产品,若脱离实际场景或使用习惯,仍难赢得老年群体的认可。应探索“试点社区+适配评估”双轨机制,推动产品从“普适化设计”向“个性化适配”转型;鼓励企业与养老机构共建实用型体验仓,增强用户交互,减少“看不懂、用不了”的市场错配,真正实现从“创新”到“适用”的落地转化。
融合产业不仅要实现“广”的拓展,更要达成“聚”的协同。银发经济是多个产业交汇的融合体。重庆从银发主题商圈、康养文旅项目,到老年大学、社区教育,构建起“衣食住行康养娱”一体化消费链条,形成老龄生活的新图景。“沉浸式体验”“一站式配套”成为银发消费的新趋势,也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新方向。但融合不能停留在简单拼接,关键在于打通“人、场、链”之间的流通机制。应明确银发经济产业链中的“中轴企业”和“核心场景”,出台专属税收、融资支持政策;推进“银发友好型城区”试点建设,形成可推广的制度模型与空间范式,提升产业协同力和发展韧性。
从“养老经济”走向“银发经济”,是经济形态的升级,也是观念体系的转变。它不只是满足“老有所依”的底线需求,更要激发“老有所享、老有所为”的潜能价值。重庆正以务实探索回应这一趋势,虽然已初见成效,但更大的机遇,仍藏在如何推动“有感服务”“有温产品”“有聚生态”的系统性发力中。未来的银发经济,应成为带动城市持续增长的“白金引擎”,让“夕阳”变“朝阳”。
作者:施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