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近日,记者从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获悉,重庆市生态特色农业结出硕果,截至目前,重庆市培育建成全产业链产值超3000万元的专业村125个、超2亿元的专业镇63个,为着力提升重庆市生态特色产业能级和竞争力影响力奠定基础。
这些专业镇、村有何特点?7月29日,记者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镇村作为观察点,进行采访。
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
既卖果子又卖风景,年赚1.8亿元
7月29日上午,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
碧绿的长江如飘带,从村旁缓缓流过;江畔山坡上,连片的脐橙果园如绿毯,不断向岸边铺展;果树上乒乓大小的青绿色柑橘,在阳光照耀下十分诱人。
“我们围绕脐橙这棵‘树’,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农文旅融合,在‘绿水青山’里找到了致富的‘金山银山’。”站在岸边的观景台上,村支书左明春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大坝村全村种植脐橙1.2万亩、总产值1.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一跃成为全国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大坝村的脐橙种植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习惯了“种粮饱肚子”的村民们对“种树赚票子”的新思路感到陌生,认为果树会抢占田地营养导致粮食歉收。
为了不错过这一发展机遇,时任大坝村支书方家树发动党员用自家地作为“试验田”,率先栽植脐橙树苗。首批成熟的脐橙果实经奉节县外贸公司现场收购转销,让村民看到了“种果树、能致富”的现实路径。如今,大坝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脐橙园,户均收入超12万元。
“以前我在外地到处找工作挣钱。现在在家门口种橙子,一年可以收入10多万元,比打工强多了。”返乡种植脐橙的大坝村村民黄康钊说,政府帮我们找销路,电商直播团队帮我们打品牌,橙子根本不愁卖。
脐橙卖得好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助力。当时奉节县根据柑橘类水果的发展趋势,在县内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大坝村是最先“试水”的村之一。这种标准化种植包括技术规程一本书、理化诱杀一张板、以螨治螨一袋虫、无疫栽培一个球、保水固氮一园草、绿色防控一盏灯等“六个一”。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黄康钊在自家果园推行标准化种植技术——比如,在果园种植野豌豆和三叶草,果树长势更旺;大旱天气,“长草”的果园比普通果园更耐旱;雨季,这些草又能护住果园的泥土和肥料……
“我们估算过,用‘六个一’技术的果园,每亩可以少施用化肥50公斤,降低200元成本,优质果率却可以提高到80%以上。”左明春介绍,现在全村村民都主动采用标准化种植,用更“绿色”的方法种植脐橙。
不仅如此,满山满坡的脐橙树也给当地带来了绿色风景,让大坝村成为奉节本地市民周末热门游玩地。据统计,大坝村年均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万元。
“我们不是单纯卖橙子,而是促进农业、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游客来了,吃的是农家菜,住的是橙香民宿,这就是‘绿水青山’的正确打开方式。”左明春说。
潼南区柏梓镇:
深加工让柠檬变出300余款产品
炎炎夏日,走进潼南区柏梓镇的万亩柠檬基地,阵阵柠檬香扑鼻而来。农户们正忙着为果园浇水、除草。“再过两个月,这些柠檬将进入采收期,届时一颗颗金灿灿的柠檬将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走向全球市场。”柏梓镇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柠檬)产业园的核心区,柏梓镇自2009年起便开始了柠檬的种植之旅。经过十余年的精心培育,全镇柠檬种植面积已达到4万亩,且与多家龙头企业携手合作,成功推出了300余款柠檬深加工产品,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柠檬小镇,使酸柠檬种出“甜产业”。
然而,柠檬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柠檬鲜果市场价格波动极大,价格高时可达每斤10元,而市场行情不佳时则仅能卖到几角钱。为了应对这种市场风险,柏梓镇与重庆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携手合作,由这些企业收购镇上的柠檬并进一步加工成各类柠檬产品。
在汇达柠檬的产品展示馆中,记者见到了琳琅满目的柠檬加工产品。这里展示了以柠檬为主要原料的多种特色产品,包括天然健康的蜜茶和果脯、香甜可口的柠檬膏、美容养颜的面膜以及清香浓郁的精油等,涵盖了化妆品、食品、饮料、保健品及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柠檬全身是宝,通过精细加工,我们可以开发出众多高品质产品。”汇达柠檬董事长代小平介绍道。例如,柠檬油可用于生产面膜和洗面奶等日化用品,柠檬汁则能制成NFC鲜榨果汁饮料。
相较于简单的柠檬鲜果销售,这些深加工产品的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汇达柠檬已成功研发出300余种柠檬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的80%以上份额,并畅销至全国各大城市及俄罗斯、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见鲜柠檬被加工成了各种产品,柏梓镇也积极打造“柠檬小镇”品牌。镇上的餐馆、广告牌等公共场所都融入了柠檬元素,充分挖掘了柠檬产业的潜力。
至今,柏梓镇已成功举办了5届国际柠檬节,不仅推出了乡村研学游、农业休闲游等多款旅游产品,还举办了采摘节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高达20万余人次,为乡村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同时也助力了农民的增收。
永川区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
品种更新让梨子“翻了身”
从6月底开始,永川区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6万亩黄瓜山梨迎来了今年的采摘季。但与前几年不同,今年梨子的均价实现了翻番,成为当地的“网红”水果。
沉寂多年的黄瓜山梨为何翻了身?“梨二代”蔡明静见证了黄瓜山梨的兴衰。
黄瓜山梨在当地有30年种植历史,主要分布在黄瓜山山脉沿线的南大街、吉安、仙龙、五间等镇街。后来,当地农民习惯将这一带的梨子统称为黄瓜山梨。
“梨子果肉洁白、细腻多汁,深受市民喜欢。”蔡明静回忆,由于效益好,当地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种好一棵树,致富一群人。”
▲永川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蔡明静查看梨子的生长情况。记者赵伟平 摄
种梨能致富,但背后也有隐忧。
“最大的问题是糖分高,不耐储存。”蔡明静说,黄瓜山梨以中熟的黄花梨为主,由于品种单一,很快在市场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我们家当时种了近100亩黄花梨,由于不具竞争力,卖成钱的不到一半,更多的烂在树上没人要。”
2000年左右,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黄瓜山梨开始更换品种。通过推广高接换种技术,黄瓜山梨由单一的中熟品种向特早熟、早熟、中熟的翠玉、早生喜水等多品种发展,梨子的采摘时间也从6月底延长到8月初。通过错峰上市,黄瓜山梨重新赢得了市场。
品种问题解决后,梨子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6万亩,但一个新问题随之而来——是继续扩大规模,还是保持现有规模、提升品质?
一番争论后,2010年左右,当地瓜农开始对原有的梨园进行改造。蔡明静的父亲蔡教奎,第一个站出来对梨树进行抽行。抽行后,梨树看似少了一半,但果子更加脆嫩多汁,大小更均匀,卖价也更高。算下来,一亩梨园的收入还增加了500元。如今,通过科学栽种,梨子的优果率从过去的30%提升到如今的80%。
此外,黄瓜山村通过梨文化园建设、冷链冻库建设以及直播带货等方式,让今年6万吨黄瓜山梨销往重庆主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年产值突破1.5亿元,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文/记者 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