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海外遇到急需医疗救助的突发事件,该如何正确判断和处置呢?”近日,重庆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走进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领事与侨务》课堂,向学生们讲解领事保护与应急医疗处置,为他们未来投身领事保护工作筑牢实操根基。
这堂生动的“医校跨界”课堂,是川外在新文科建设中,深耕新时代外交外事人才培养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川外锚定国家外交大局需求,深耕“共”字内核,打造“新时代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共同体”,从课程共建、学科共融、实践共促到师生共长,构建起全链条育人体系,培养出一批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领侨本领的新时代外交外事人才。
共建课程资源:让“外交课堂”接上“实战地气”
“日本地震撤侨时,外交官逆向而行守护同胞的瞬间,让我读懂了‘领事保护’四个字的千钧重量。”在川外国际关系学院《领事与侨务》课堂上,外交部领事司原研究员许育红讲述的真实案例,让同学们眼中泛起泪光。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纵深推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的深入施行,海外安全与领事保护教育愈发重要。
领事保护知识培训。四川外国语大学供图
面对“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海外安全需求,川外以《领事与侨务》课程为核心,创新建立“新时代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共同体”合作机制,通过外交人员、海外亲历者、智库专家、专业教师等多主体共建课程教学资源,打造“外交官嵌入式教学”“我的领事保护故事访谈”“智库专家讲海外安全”等活动。
30余名外交官带来摩洛哥救助船员、也门撤侨等一线案例;20多位海外亲历者分享巴西遇盗、澳大利亚遇险等领事保护故事……近年来,川外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不断优化,专业教师、外交人员等共同编写并出版了首部课程教材《领事与侨务:案例与理论》及10多部辅助教材,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让人才培养从“单一课堂输出”转向“多元主体共育”。
共融学科边界:让“专业课程”成为“百科全书”
“这门课程就像‘海外生存百科全书’。”这是国际关系学院2022届外交学毕业生、全印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李梓硕对《领事与侨务》课程的真实评价。而这份“实用”与“全能”,源于教学模式的深度革新。
学院致力于新文科教学改革,锻造外交外事人才的跨学科跨界本领。在课程体系中,《现代与历史》《法理与比较》《保护与救助》等“交叉课程”贯穿教学全过程。这些课程由专业教师携手外交官、律师、医生等行业专家共同打造,将政治学、法学、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内容有机融合,既实现了新文科专业间的深度贯通,也打破了文科与理工农医的学科壁垒。
与此同时,学院借力数字技术推动传统育人模式升级,构建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让“枯燥理论”变为“沉浸体验”;“我是小领事”VR仿真实验让学生化身领事人员,在“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模拟领事保护场景中,将“条约条款”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
这种打破学科边界、融合数字技术的教学革新,不仅让专业课程焕发新活力,更培养出一批具备跨界思维与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共搭实践平台:让“校园所学”对接“社会所需”
“触摸着抗战时期驻渝使领馆的老砖墙,仿佛能听见当年外交官们的谈判声。”在学院组织开展的使领馆实地调研活动中,学生们分组走访30余个国家驻渝使领馆旧址,从历史遗迹中挖掘外交智慧。
把“小课堂”搬进“大社会”,用身边的“小感动”激发育人“大能量”,是川外培养外交外事人才的秘诀之一。学院将思政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充分结合,打造“祖国在我身后”领事保护情景剧大赛,学生们基于真实案例,演绎海外遇险、领事救助等真实场景,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外,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区域国别论文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赛等赛事,让学生在赛场比拼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情景剧大赛。四川外国语大学供图
近年来,川外学子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大放异彩,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00余项。从“课堂模拟”到“实战比拼”,依托赛事舞台,学生们快速成长为懂理论、会实操的外交外事尖兵。
共绘成长图景:让“教学相长”结出“育人硕果”
学院还用好课程考评“指挥棒”,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考核方式,推动教育品质提升,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赴未来。
这种混合式考核机制,让教学相长的生动画面照进现实:近年来,教学团队发表10余篇教研论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讲教师获省级授课大赛二等奖;师生走进中小学、政府部门、跨国企业等,开展领事保护讲座和培训60余场;来自师生的20多份资政报告被省部级及以上部门采纳,为国家领事保护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从理念革新到教学赋能,从实践锤炼到人才辈出,川外以“共”字为笔,描绘出一条完整的“人才培养链”,让新时代外交外事人才的成长路径清晰可见。
截至目前,《领事与侨务》课程已入选省级一流混合式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许多毕业生进入外交部、中国东盟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等相关机构和涉外企业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从巴渝大地到全球舞台,川外正源源不断为新时代外交事业输送着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领保本领的栋梁之才。(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