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备受关注。为破解“远亲难顾”“孤寡无依”困境,在南岸区民政局支持下,南岸区迎龙镇联合绿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探索以本土志愿者培育为核心、多方资源联动为纽带的“新邻里”协同式农村互助养老新路径,通过激活本土力量,用好身边空间,聚合邻里温情,协同多元资源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转变,构建起“与邻为安、与邻为善、与邻为乐、与邻为亲”的幸福养老图景。
本土力量“动起来”
从“袖手看”到“伸手帮”的蜕变
“以前觉得当志愿者白费力气,现在才知道帮人就是帮自己!”61岁的王嬢嬢如今是镇里有名的“邻里管家”,谁能想到她曾是“三请四邀都不来”的村民代表。迎龙镇启动志愿者招募初期,不少村民嘀咕“浪费时间”,为此,镇里创新推行“党建+社工+志愿”工作模式,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筑牢组织根基,社工发挥专业优势精准破题,设计“时间银行”激励体系,配套建立“志愿服务记录+积分兑换+权益保障”全流程管理制度,有效打消村民疑虑。目前,30名“新邻里志愿者”中,超半数是从“不愿参与”转变为“主动投身”的普通村民。
“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我愿意为老人免费提供集体生日会餐食。”作为“邻里管家”之一的本土企业负责人在议事会上主动表态。其经营的酒楼自此定期为高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逢年过节在村内免费发放“暖心粥”,并组织员工为行动不便老人送餐上门。这些“邻里管家”结对帮扶50户困难老人,每周为老人开展血压监测、陪伴关爱、过期药品检查等居家服务共计450余次。从“被动等待服务”到“主动参与服务”,本土力量的有效激活为农村互助养老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公共空间“活起来”
志愿轮值让温暖从不打烊
走进迎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中医理疗室里艾草飘香,阅读室中墨香四溢,棋牌室里传来阵阵笑语。这个曾经“偶尔开开会”的场地,如今在社工的专业规划下成为功能复合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和老人们天天惦记的“暖心家园”。阵地创新实行“志愿者轮值制”,社工根据老人需求设计服务清单,每天明确1名志愿者+1个轮值活动单位负责场地管理和活动开展。墙上的活动预告密集有序:周四中医义诊、周五手机培训、每月孝亲活动……精准对接老人多样化需求。
“在这里检查不用排队,前两天医生给我安上了耳蜗,志愿者教我视频连线远在外地的孙子,现在不用大声吼也能听清了!”朱奶奶边说边展示新装的人工耳蜗。实践所作为一个资源枢纽站,镇卫生院医生每周坐诊实现“小病不出村”,迎龙小学师生开展代际互动,20余家社会单位持续输入资源形成服务矩阵,老人们带来自家的棋牌、果蔬与友人共享更添生活气息。社工通过建立“资源需求对接平台”,推动“本土+社会”资源在邻里间高效流动,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老人想来、来了能留、留着开心”的温暖家园。
“四邻”行动“暖起来”
全方位守护银发幸福
“膝盖不疼了,走路带风!”患关节炎的雷爷爷逢人就夸赖医生的“中医按摩手法”;“舞蹈表演收获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发光!”张嬢嬢在“新邻里节”表演后难掩激动……这一个个幸福瞬间,都源于迎龙镇精心打造的“四邻”行动。
健康守护有“医邻相伴”,社工和志愿者携手镇卫生院打造“中医健康”品牌,上门护理、定期义诊、健康讲座让老人们看病不出村;生活帮扶靠“睦邻互助”,结对志愿者的贴心照料让孤独老人不再孤单;精神富足有“悦邻享乐”,暮年手工坊、颐养健康圈、“新邻里节”让乡村充满欢声笑语;乡村治理添“益邻善治”,邻里议事会收集解决的20余条建议推动养老服务更合民心。截至目前,“四邻”行动为老人开展暖心服务80余场,惠及3000余人次。
如今的迎龙镇养老已形成“政府有投入、老人动起来、社会共参与”的生动局面,家庭关怀度显著提升,邻里纠纷发生率持续下降,老人们纷纷表示“日子越过越舒心”。这份农村互助养老的“迎龙经验”证明,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社工专业支撑、邻里热心参与、资源高效协同,就能让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如夕阳般温暖璀璨,让互助养老服务真正实现“在近邻间、在家旁边”,让“近邻如亲”的幸福之花绽放在乡村的每个角落。
(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