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场新雨后的老瀛山,晨曦微露,雾气氤氲。走进位于重庆市綦江区石角镇新农村的茶园里,茶垄层层叠叠,随陡峭山势起伏。茶农戴上斗笠、背起背篼,钻进茶树间,在清洌的茶香里,收获晨间带着露水的第一抹翠绿。
曾几何时,这里农业“靠天吃饭”,销路不畅;工业“退居边缘”,土地闲置,资源蒙尘……而如今,通过用好“山经济”,发展集体经济,盘活闲置资源,石角镇走上了一条产业重塑的“镇”兴之路。
“聚沙”筑成共富塔 “抱团”走上创收路
石角镇的产业破局,始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聚合效应。
綦江老瀛山片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曾以盛产茶叶闻名,自古即有“扬子江中水,老瀛山上茶”一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农茶场生产的茶叶还曾远销海外。进入本世纪初,由于经营管理模式落后,茶种老化,市场乏力,曾经红红火火的茶园开始败落,最终成为一片荒山。
2014年,由于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产业“空壳”、增收困难,新农村成为市级贫困村。“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不能守着绿水青山‘要饭’!”新农村党总支书记刘伟回忆,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经过几年的探索,他们又把目光瞄准了茶叶产业,牵住“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市级脱贫村到产业兴旺村的华丽转型。
“我们采用‘532’的模式分好‘蛋糕’,利润的50%作为集体提留,30%用于管理人员绩效考核,20%用于公益事业,”刘伟介绍,“如此一来,乡亲们有了奔头,拧成一股绳,生产有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茶农在茶园中忙碌。戴立坤摄
绿叶成“金叶”,荒山变“金山”。如今的新农村,420亩生态茶园如绿浪般层叠,村集体经济组织——欣农茗峰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整合土地、引入重庆市农科院和西南大学等技术团队,建成三个现代化制茶车间。目前,新农村拥有“巴渝特早”小叶绿茶和黄金芽、金镶玉、紫鹃等特色茶品种,成功打造了“瀛峰雪”“瀛山春绿”“瀛山红”三块“金字招牌”。2025年上半年,新农村制茶3000余斤,销售收入突破60万元,村集体经济近三年来带动周边村民务工5000余人次。
新农村的产业蝶变,是石角镇各村发展的缩影。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引导下,各村纷纷探索“党组织+产业链”新模式,成立集体公司,同时设立理事会、监事会,完善议事规则,明确收益分配机制,让原本“碎片化”的土地“握指成拳”。
位于石角镇坪上村的高标准农田生机勃勃。石角镇供图
如今,白云、坪上等14个村成立云沐山坪“强村”公司,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2.32万亩良田变成“聚宝盆”;各个村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初步形成“一村一业、全域共富”的新格局。“小农户‘单打独斗’永远弱势,集体经济组织能把风险挡在外面,把利润留给村里,真正实现‘抱团’致富!”石角镇副镇长李如意说。
村民向山“掘金” 林下百味“争春”
为了唤醒镇上的“沉睡”资源,石角镇开始了一场“向山而兴”的智慧革命。
在刘罗村荫翳的松林下,大球盖菇撑开了棕红饱满的菌伞,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村民穿梭其间,忙碌地采摘、分拣、打包,馥郁的清香弥漫林间,菌菇试种基地内一派丰收景象。
“我们采用林下种植的方式种植了6亩大球盖菇,巧妙利用现有空间发展特色农业。”刘罗村党总支书记肖廷梅介绍道,“今年我们村林下大球盖菇产量约12000斤,销售收入24万元。”在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全程技术护航下,刘罗村形成“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生态循环,以林下经济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不栖仙山,偏生篱落,却以一茎紫魄贯通药食两道”,这写的是紫苏,也是2025年刚刚住进石角镇白云村的新农人邓美玲。西南大学毕业后,邓美玲没有追逐都市的“仙山”,却扎根乡村的“篱落”,创立德贝妮生态农业公司。今年初,她看好石角镇瀛山片区的发展前景,开始在白云村试种紫苏近百亩。“老瀛山上昼夜温差大、空气纯净,是紫苏生长的天然温室。”邓美玲谈及选择石角镇白云村的理由,“当地居民勤劳朴实,对创业者友善支持,即使年长者也尽心协助农事。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值得我留下来。”
林菌共生的“试验田”和白云村里的紫苏园,仅是石角镇“向山掘金”战略的一角。近年来,石角镇党委、政府着力发展壮大多元的特色农业产业。在石河村,420亩茶叶基地已经建成;回伍、干坝等村正聚力打造4000亩花椒产业…… “没有无用的资源,只有待激活的禀赋,这是独属于石角人的‘点山成金术’。”石角镇党委书记杨茜感慨道。
三产重塑升级 “活水”反哺山乡
在石角镇白云村,有着“西南三大道教胜地之一”美誉的白云观的钟声悠扬,不远处的白云小镇却别是一番新景。
石角镇的乡村里,建筑与自然相得益彰,成为游客乡村游的好去处。石角镇供图
今年“五一”期间,白云小镇推出的“慢游”、新农采茶体验、老瀛山徒步等乡村旅游线路单日游客突破5000人次,带动当地农家乐、商铺营收增长200%以上。老街茶幌下,游人举杯品茗、在“瀛山有嘉木石角出好茶”标语前驻足留影;纳凉基地里,都市家庭支帐休憩、入住周边民宿,享受半晌闲暇。
石角这个小镇正将“农事”转化为“体验”,把“产品”升级成“风景”。人们在采茶体验区指尖翻飞,在围炉煮茶区炭火氤氲,登上观景台远眺碧湖青山……老瀛山茶旅文化节、悬崖边边风筝月、石角长街家宴接连登场,上万游客涌入山乡。“农旅融合”不仅带动周边茶叶、蜂蜜等农副产品“走出山门”,更让石角品牌飞出“深闺”。“茶香新农”等直播间里,订单不断刷新,农副产品线上增收80余万元,新农村的直播电商模式更入选商务部“2024农村直播电商优秀案例”。
产业的增值印证“流量”精准滴灌田野,而“流水不腐”的真谛在于真正回流乡土,沁润万家。石角镇党委、政府深谙其道,将发展红利切实转化为提升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实际行动。
初夏时节,石角镇新修的3.7公里人行便道蜿蜒山间,180余名志愿者挥锹培土,为荒山填上1650株桃树苗,笑语欢声中蕴藏着对来年“桃花笑春风”的期盼。而在白云小镇,场镇升级改造的景象同样火热,镇政府投资150万元焕新场镇基础配套设施,让小镇“肌理”更为精致舒朗。放眼全镇,治污水、修公厕、普及垃圾箱亭、清零卫生死角……“和美乡村”的图景在行动中日渐清晰。
当茶香引客,客促增收,增收筑路,路通业兴的发展闭环周而复始,产业“活水”早已环流石角山乡,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写就了“两山论”的生动实践。“依山就势,多元共生,这就是我们石角的‘镇’兴关键词!”石角镇党委书记杨茜坚定地说。(戴立坤 李心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