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重庆市城市管理局首次发布“揭榜领题”成果,全市11个区县城管部门、单位围绕城市设施安全监测预警、城市治理科学精细高效、城市运行精准人性化服务等重点领域,打造出一批AI(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场景。
这些应用有多“聪明”,能为重庆这座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带来哪些帮助?连日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单位。
应用1
城市长隧道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火灾出现3秒内发警报引导车辆掉头
在重庆渝北区盛兴大道环山隧道内,一条银色轨道悬挂在隧道顶部,搭载多种传感器的“小北1号”机器人沿轨道缓缓移动,对隧道安全运行情况进行全天候监测。
这是全国首个“城市长隧道环境监测预警”场景。
环山隧道长1.5公里,日均车流量11万辆,是重庆主要货运通道。运行近20年来,隧道设施逐渐老化。渝北区城市管理局为此与重庆交通大学合作,探索AI赋能城市治理创新路径。
“这个揭榜领题项目是要解决隧道内的环境感知问题,既包括实时采集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也包括风力、风速、风压及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环山隧道环境监测预警项目负责人、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马庆禄介绍。
项目采用机器人搭载传感器方案——机器人可以24小时采集各种数据,做到全覆盖值守式隧道环境检测。
“后来又增加了结构病害及机电设施检测、交通事故检测,比如隧道表面裂缝、机电着火以及车辆碰撞、起火等场景。现在机器人支持双向音视频对讲,还可以管理交通。”马庆禄说。
如今的“小北1号”,多种“功夫”在身,特别是针对隧道火灾、交通事故的自研算法,识别准确率达95%,预警时间缩短至3秒内。
项目团队探索“小切口”改造思路,对隧道内传统风机进行改造,加了旁接的无线智能控制开关,机器人可以控制风机启停和转向。
这种“旁路改造”让传统风机变身智能设备:系统一旦感应到火灾,立即启动风机。
道闸系统改造同样巧妙。“隧道发生火灾时,通过信号灯禁止车辆进入,同时利用隧道口X型掉头车道实现车辆掉头引导。”马庆禄说。
“这套系统已接入重庆市政务服务网,主管部门能实时查看隧道的情况,并且数据实时推送给大数据以及治理中心,支撑重庆市超大城市治理工作。”马庆禄介绍。
系统还构建了“云端综合服务平台+边缘计算+终端机器人”分布式AI检测体系。一旦发生异常情况,隧道管养单位、城管、住建、交通、交巡警等多部门能通过平台联动处置。
目前该系统已纳入重庆市级“桥隧智慧管理”应用体系。
应用2
无人机低空巡查
危难时刻“千里眼”扫描保城市安全
“启动无人机高楼消防巡查。”7月15日上午9点半,在重庆江津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中心主任钟雪飞下达了巡检指令。
部署在铁塔“机巢”和楼顶“机巢”的多架无人机腾空而起,从不同方向往几江街道、圣泉街道等高楼密集区飞去。
几分钟后,一架架搭载高清摄像头与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准确就位,开始工作:焦距放大检查消防连廊通道,热成像仪同步开启,进行垂直画面扫描……
这是江津区开展无人机低空综合巡查的场景之一。
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域感知监测体系,我市江津、北碚、永川等地通过无人机AI识别低空巡检,结合人工采集、车载抓拍等地面巡检,在城市建设、运行、交通、环保、应急、消防、林业等领域推出了相关智能应用场景。
“得益于AI赋能,无人机巡查能解决城市治理中人工巡查危险封闭区域‘难抵达’、夜间及节假日监管‘有空当’、多头巡查数据资源‘难共享’等问题。”钟雪飞介绍。
近段时间,重庆市多地出现暴雨天气,无人机参加了巡护。
7月9日,暴雨稍歇,一架无人机巡航至江津圣泉街道几江长江大桥浒溪公园东南侧405米时,镜头捕捉到异样:一个直径超40厘米的井盖缺失。
另一架无人机通过8倍放大的镜头发现,城南路41号金星大厦西南侧138米处水面漫过路缘石,存在安全隐患。
江津区三级治理中心迅速将信息流转到区经信委和区住建部门,整个闭环处置过程在10分钟内完成。
市城治办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无人机低空巡查已运用到25个治理场景,其中包括针对道路缺陷、非法垂钓、防溺水、道路垃圾、占道开挖、森林防火等高频场景。未来,无人机低空巡查的应用场景还会扩大。
应用3
城市道路塌陷风险评估模型
报告!这些道路下方有空洞需处置
神奇!AI竟然可以“算”出地面下的塌陷,并根据道路风险值进行预警。
日前,沙坪坝区城管局就根据AI预警在沙坪坝三峡广场小龙坎环道和天陈路检测出了1处空洞和4处脱空,并及时进行了处置。
在沙坪坝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大屏幕上,点开设施运行板块的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应用可以看到,三峡广场周边道路显示出不同的色块。
其中,天陈路和站东路被标注为黄色区块。
“这是中风险路段,尽管已经整治了5处地下病害,但AI根据评估模型还是发出了预警,这里仍然是要重点巡查的路段。”重庆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技术人员说。
今年4月,该部门首次根据城市道路塌陷风险评估模型对城市道路进行评估。
“没想到评估模型一下锁定了三峡广场周边的天陈路和站东路,其中站东路风险值46.41,天陈路48.07。”该技术人员说,他们随即启用探地雷达对两个标段进行实地探查。
实探发现了1处空洞,外加4处脱空。其中空洞位于地下0.57米处,面积有7.74平方米。沙坪坝市政部门立即对出现空洞的道路进行路基填充,消除了这一重大安全隐患。
评估模型何以如此神奇?
“这其实是一种算法。”开发此模型的重庆大学白涌滔教授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运用道路结构研究模型理论,将影响道路结构的四大类固态因子和十大动态因子分别植入模型,从而自动得出道路风险值,并按风险值将道路分成4个等级,分别用蓝、黄、橙、红4种色块标注。
每个等级处置方式不同,同时将在全市三级治理中心自动生成事件,进行闭环处置。
“选择在沙坪坝地下情况最复杂的三峡广场周边进行实测,是为了检验模型的可靠性。”该负责人说,三峡广场下方不仅有各种地下管网,还有复杂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商场、高铁站、地铁站、地下隧道、地下车行道、地下人行道。
团队还将高回填区的沙滨路纳入了实测。
“目前,该应用已升级为全市应用。”该技术人员说。下一步,模型的动态因子将引入AI自动监测,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实时动态监测地面振动波、供排水管网渗漏情况等。
应用4
城管智能助手
执法遇上难题?只管找“小涪”帮忙
“小涪,跟我去检查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小涪,生成限改通知文书。”“小涪,餐厨垃圾乱回收该怎样处罚?”……城管队员亲切呼叫的“小涪”,其实是一款智能应用,它已成为重庆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城管执法队员必备的AI助手。
7月11日,涪陵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敦仁大队副大队长袁微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点开了智能执法助手“小涪”。她像呼唤自己的伙伴一样,向“小涪”咨询:检查建筑垃圾消纳场所,需作哪些准备?
不出两秒,“小涪”就列出了一串清单,最后还不忘温馨提示:此前该区域存在违规倾倒建筑垃圾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出问题,需重点排查该场所是否存在违法倾倒情况。
“执法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袁微说,自己已使用“小涪”两个月了,现在一上街就会打开“小涪”应用。
巡逻至人民西路时,袁微发现一家小百货商店将烟柜摆放在人行道上,属于违反市容秩序管理的骑跨门摊经营。她当即通过“小涪”开具限改通知书,并形成电子文书发放到当事人手机上,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而在以前,处理类似事情需要手工开具限改通知书,填写当事人、文号、违法事实、整改期限等,整个过程至少十几分钟。
不仅如此,“小涪”还可开具当场处罚决定和现场勘验记录。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现在有1500余项,涉及相关法规文件100万字以上,让执法人员一一掌握显然不现实。”在揭榜领题中,涪陵区城市管理局针对执法一线人员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执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希望AI助手给执法人员提供法律法规查询和裁量推荐指引、提供自动生成文书将执法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为此,涪陵区城管局联动数字涪陵公司,在上海交大研究院指导下,依托兆言大模型研发出智能执法助手“小涪”。
“小涪”研发出来后,首先在违法类型较多的涪陵区崇义街道试点使用,今年5月,“小涪”推广到整个涪陵区。
目前,通过“小涪”输入系统的执法案例已有3000多件。未来,随着执法案例越来越多,“小涪”见多识广后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使用起来也会越来越顺手。
(文/记者 余虎 崔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