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发现!我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铁路钢轨为“重庆造”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科技 > 正文

新发现!我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铁路钢轨为“重庆造”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2025-07-24 10:39

  距离重庆1400公里之外,青海金银滩草原上,一条锈迹斑驳的铁路,静静卧于荒草之中。

  六十多年前,它承载着绝密使命:将核工业建设者、设备与物资运进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221厂,更肩负着将中国首颗原子弹和首颗氢弹秘密运往新疆罗布泊试验场的重任。

  “这条铁路的钢轨,是由重庆制造的!”7月21日,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超难掩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2月,他和团队在金银滩勘察时发现钢轨上有“重钢”等字样。经与重钢集团、重钢档案馆等反复核对档案、专家深入研讨及现场印证,这一重大发现于近日得到权威确认:该批钢轨及其配件,确系上世纪六十年代由重钢轧制。

  至此,“重庆造”钢轨为“两弹一星”伟业立下的功勋,首次浮出历史水面。

  一条鲜为人知又意义非凡的铁路

  风光旖旎的金银滩草原,是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诞生地,更是见证大国重器崛起的圣地。

  1958年,代号221厂在此拔地而起,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和第一颗氢弹(1967年)相继在此诞生,铸就了共和国不朽的国防丰碑。2001年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8年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如今的“中国原子城”已成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红色地标。

  草原之上,蜿蜒着一条“绝密血管”——连接基地主要厂区、对接青藏铁路的近四十公里专用铁路线。

  据《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志》记载,1962年,铁道兵第十师(铁十师)奉中央军委密令,紧急开赴金银滩修建此线,工程涵盖11条支线、4个车站(含编组站)。

  保密,是这条铁路与生俱来的烙印。整个221厂的建设就是一部万人无声奋斗的史诗,铁路亦不例外。国防科技大学退休干部王民立,寻访到当年参与修建的铁十师四十六团老班长吕富宇。“绝密单位,严禁拍照。”吕富宇回忆说,施工、维护均未留下影像。

  时任铁十师四十六团技术员的柳炳仁,在回忆录《匍匐前进》中描绘了当时的场景:抵达时已有路基雏形,但保密纪律森严:不许问、不许看、不许打听、不许拍照。他们甚至不知在为哪个神秘厂区筑路。柳炳仁写道:“基地西北角的铁路专用线尽头的‘上星站’,就是我和一个叫高广惠的技术员指导改建的。当时只觉得是个小工程,哪里知道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啊!”

  这份朴实与担当的背后,正是1964年10月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首颗氢弹试验成功,这两件国之重器正是从221厂十一厂区“上星站”出发,由此路经“零次”专列,在严密守护下安然抵达罗布泊。

  六十多年过去,风雪中的钢轨依旧挺立,默默见证着那段惊天动地的岁月。

  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

  这一重大历史补缺,始于一个意外的发现。

  长期关注三线建设及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的曾超,自2005年起,便将目光聚焦于221基地及这条神秘铁路。十余年来,他与221厂文史专家梁益福、青海交通史爱好者严宏伟,20余次深入金银滩,徒步踏勘、航拍测绘、查阅档案、走访亲历者。

  “去了这么多次,都是在夏天,草长得很深,盖住了铁轨,所以没发现真容。”曾超解释。

  转机出现在2025年2月。为精确绘制铁路线路图,团队再赴金银滩。寒冬草木凋敝,轨道裸露了出来。踏勘一分厂西侧荒僻路段时,曾超敏锐地捕捉到钢轨上一个若隐若现的“重”字。

  他俯身细细清理,“重钢”“1964”“38公斤”等字样清晰呈现在面前。扣件上的“中国重钢三厂”“重钢43式”标识,犹如历史的签名。“这很可能出自重钢!”强烈的预感让团队兴奋不已,他们全面进行了拍摄记录。

  回到重庆后,曾超第一时间前往重庆钢铁集团、重钢档案馆等部门,对相关踏勘资料进行进一步确认。重钢档案馆馆长温勇耀坦言,221基地属于保密工程,重钢对这段历史尚无明确记录,但经过反复查询,在馆藏的一段钢轨上,发现了与此次金银滩发现一致的标记,可以证明这批钢轨是由重钢轧制。

  重钢,这个在共和国钢铁史上功勋卓著的名字,自轧制出新中国第一根钢轨后,更研发出“中华式”38公斤/米重轨并实现垫板等关键配件突破。1950年,重钢承担了成渝铁路全部505公里钢轨及配件供应,为西南大动脉的贯通立下头功,此后又支撑了宝成、丰沙等众多铁路建设。

  “这项发现意义重大,填补了企业史上的空白。”温勇耀感慨道,它首次确证了重钢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贡献,托举首颗原子弹与氢弹通往罗布泊之路的,正是这条由“重庆造”钢轨铺就的钢铁脊梁。

  一段尘封的光辉历史

  谈及这段尘封往事,221基地文史专家、221厂职工子弟梁益福满怀深情。他详细回溯:1962年12月至1964年9月,铁十师四十六团官兵挺进青藏高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一场历时21个月的突击会战。他们肩负双重任务:修建青藏铁路海晏段以及原子城绝密专线铁路。由于国家保密需要,参加修建的铁道兵指战员并不知情,此后几十年这条铁路也鲜为人知。

  梁益福介绍,官兵们建成了14条厂区支线、5个关键车站(乙区站、十三厂编组站、加工场站、电厂站及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建的二分厂站)及多个危险品装卸等专用站台,铺设轨道22.74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51.8万元。

  这条铁路网的建成,如同为基地装上强健的动脉,确保了“两弹”研制物资的畅通与核心任务的完成。

  研究团队根据退役老兵的回忆,补充了更早的历史:1958年10月,经过严格政审后,来自全国的建设者汇聚金银滩。面对海拔高、年均有效施工期仅3个多月的严酷现实,他们发起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在寒冬抢通一条物资运输铁路。高寒缺氧下,数百建设者以血肉之躯,在18个月内生生筑起近四十公里铁路,数十人献出宝贵生命。

  然而,初期铁路受制于时间与技术条件,存在坡度太大、曲度太小、线路不平整、道砟太薄等问题,虽已通车并能完成一些建厂初期急需任务,但列车运行速度慢且不够平稳。于是,中央军委调铁道兵部队进行进一步施工修缮。

  此后,铁十师四十六团开始进入221厂区,对原有铁路能整修的整修,不能整修的重建,还新建了一些铁路,施工分三期进行。1962年12月至1964年9月,四十六团官兵经过二十个月的突击施工,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任务顺利完成。正是在1964年铁路整改过程中,更换了由重钢轧制的高质量铁轨,为“两弹”的科研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是体现革命先辈历史功勋和‘两弹一星’精神的完整实物遗存,是中国尖端国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魏铜铃说,此次重大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清晰揭示了重庆钢铁工业为“两弹一星”伟业铸就的隐秘而坚实的力量,它以钢铁之躯承载使命,为核武器运输搭建起安全通道,是“两弹一星”伟大征程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后盾,其功绩将永载史册。

  (文/记者 佘振芳)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 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精彩剪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