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乡村落地生根,7月中旬,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智启綦乡,化梦綦航”实践团走进重庆綦江文龙街道回龙湾社区,以沉浸式、互动式红色课程,为乡村青少年打造出三堂别开生面的爱国教育课。
陈世贵亲述烽火岁月。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供图
在回龙湾社区活动室,一堂鲜活而震撼的红色历史课拉开帷幕。作为綦江区关工委老战士报告团成员,身着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的陈世贵以“铭记屈辱史,吾辈当自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开启红色教育第一课。
陈世贵从“七七事变”讲起,串联綦江周边抗日游击战与全国抗战历程,特别提及建党节的意义。在陈世贵振聋发聩的讲述中,孩子们挺直脊背、认真聆听。在实践团随后发起的“给抗战先辈写封信”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纷纷落笔写下自己的敬意和决心。
继陈世贵的红色历史课后,实践团将课堂“搬”到院坝,以地方红色文化为脉络,打造互动式红色地图课堂。实践团成员用粉笔绘制綦江地图,标注红军桥、红军洞、石壕镇等革命遗址,在地图上“行走讲解”,带领孩子们追寻红色足迹。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还自编自演“红军分粮”情景剧,设置“红色知识闯关”环节,真正实现了“将红色教育讲到心里、做到手上、记在心头”。
“从红军到人民军队,‘为人民守家国’的信念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在第三堂课上,綦江区文博学会专家张敬通过展示博物馆馆藏老照片、文献复印件,讲述红军司务长坚贞不屈、杜福生舍命带路等故事,串起綦江红色脉络。实践团成员同步展示红军水壶、油灯等文物模型,让历史可触可感。
在随后的“红色传承接力”活动中,孩子们接过沉甸甸的故事手册,郑重写下传承红色基因的承诺。他们齐声朗读英雄事迹,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孩子们纷纷表示要把这些动人故事讲给家人听。一颗颗红色种子,就在这样的代际接力中悄然生长。
这场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深入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一次有益探索。实践团成员深入乡村,以綦江红色文化为核心,巧妙串联起当地重要历史节点,创新采用“本土故事+沉浸体验”的方式,用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语言,打通了爱国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让青少年得以深入了解家乡的红色过往,让“爱国”始于了解、归于行动。(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