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政府搭平台 巧解用工难
重庆荣昌千余群众在“社区工坊”灵活就业
7月14日中午,重庆荣昌区峰高街道阳光社区“社区工坊”,随着“啪嗒”一声,最后一个透明的键位安装成功,60岁的包永容轻轻地呼了口气——这是作为“新手”的她,当天安装的第八个键盘。
“安装键盘比想象的复杂,但工作时间比想象的灵活。”到“社区工坊”上班才一周的包永容表示,这里实行计件,不用担心临时有事耽搁,“这样工作就不再是压力,而是能挣钱、能学东西的好事。”
在荣昌,目前已有68个这样的“社区工坊”,为1000余名居民提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岗位,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近务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解决了招工问题。
搭建灵活就业“桥梁”
峰高街道阳岩村是首批建成“社区工坊”的村(社区)之一。7月14日上午,在利用村集体闲置厂房开设的工坊里,村民们在工位上全神贯注地制作车用线束。
“订单和原料都来自附近的荣昌高新区,比较稳定。”阳岩村党总支书记、“社区工坊”负责人何跃容介绍。
2023年,荣昌开始在基层建立“社区工坊”。此前,该区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容易招到稳定的全职员工;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却因个人或家庭原因,难以坚持在全职岗位打卡上班。
为此,荣昌试着在部分镇街推行“社区工坊”,通过更为灵活的方式,解决招工与就业之间的“错位”。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成为“社区工坊”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帮助村里找到代加工来源,带着首批“社区工坊”负责人走访荣昌高新区企业,寻找合作机会。
在政府的帮助下,“社区工坊”陆续在荣昌遍地开花。
“车间”办到家门口
在古昌镇冲锋村,“社区工坊”主要为附近鞋厂生产的运动鞋加装鞋带并打好结。“从家骑电瓶车到这里也就几分钟,特别方便。”经常来这里“找零花钱”的村民刘代素笑着说,在这里工作方便又灵活,她经常约着邻居一起来。
在村里,像刘代素这样几乎每天定点来工作的村民有20多人,高峰期则有三四十人。
“社区工坊”承接的代加工环节,在现阶段无法用机器完成,但大多数岗位对技术要求并不高。
为了帮助居民更好地掌握技术,在代加工起步时,“社区工坊”往往会选择一批心灵手巧的居民进厂当学徒,接受短期培训,或是由企业派出技术能手“送教上门”;等规模扩大后,多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普及技术。
“灵活薪酬”吸引力强
“我平时做简单线束,做得快,收入也还不错。”在阳岩村“社区工坊”工作了一年多的赵训珍说。
根据加工的复杂程度,一个线束的加工费从0.5元到十几元不等。赵训珍虽然年纪大,但手脚麻利,即便加工相对简单的线束,一个月也能收入一千多元。
今年30岁的廖霞,是带过赵训珍的“师傅”。她主要做工序相对复杂的线束,月收入经常超过4000元,在阳岩村“社区工坊”长期名列前茅。
廖霞以前也在工厂做过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为了照顾孩子,她需要更灵活的就业时间。“社区工坊”这种不需要打卡的岗位就很适合她。
“在这里可以一边照顾小孩,一边积累经验、保持‘手感’。”廖霞笑着说,“过两年孩子可以独立上学了,我还能再去企业应聘一些技术难度更大的岗位。”
目前,荣昌区整合了“妇女微家”“零工之家”等资源,已建成68个“社区工坊”,发展起相对固定的产业:有的“捡”起传统的藤艺编织藤椅或日用品,有的利用毗邻鞋厂优势修剪鞋边,有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制作假发,还有的接过俄罗斯订单制作婚纱……未来,该区还将根据企业和居民需求,利用“社区工坊”发展更多灵活就业岗位。
(文/记者 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