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是上海的弄堂,承载着老上海人的记忆与情感。”近日,在重庆市渝中区东水门小学的多功能教室里,几组同学正在投影幕布前讲解着自己做的PPT,拉开了由爱心企业支持的双语研学公益项目的序幕。
这场暑期研学背后,藏着这所百年老校独特的教育实践——打开教育围墙,联结家校社力量,让“共育”成果惠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
注入社会资源,让“共育”有支撑
类似研学的公益项目在东水门小学并不是个例。学校在渝中区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深度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了“慈善+志愿+育人”三协同机制,培育出一批“低门槛、要付出、能到达、好使用、有监督”的共建共育项目。
在企业、商会、社工机构等社会资源的支持下,学校开设了乐高课、健康课、橄榄球课、绘本阅读课、亲子游戏课等特色课程。这些课程结合了企业资源特色和学校具体需求,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持续而柔和的教育日常,相较于捐钱捐物更具规范性和教育性。
“在一次橄榄球课上,一个六年级的小朋友赢得了比赛,教练奖励他一顶帽子。他拿到帽子后很开心,但并没有装进书包里而是拿给了班主任老师。老师问为什么,他说‘我想把帽子捐到班上,让所有同学都能够感受橄榄球的魅力’。”东水门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令洁讲述这个故事时很是感慨,金钱的资助或许更直接,但这种可持续的形式,才能让“共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开窗破墙”,让“共育”有路径
东水门小学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朝天门交易市场腹地,招收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中流动人口子女占比近90%。大多数学生家庭中,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陪伴和倾听。
“把娃儿放学校,由老师管着就行。”这是老师们在与入学新生家长沟通时,常常听到的话。这样的现象不禁让老师们担忧:家庭作为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如果放手不管,如何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呢?
“好多家长都在基层做着给社会运转打底子的工作,我们要多提供资源,帮助他们科学养娃。”曾令洁说。在这样的独特背景下,学校决定“开窗破墙”,找到家长内心真正的需求,“用心”“用情”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于是学校从常见的家庭教育、行为观念入手设计调查问卷,最终发现对于学校教育,家长们关注的焦点是“学校管了什么”;对于家庭教育,模糊的概念在于“家长该管什么”。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接下来就是寻求解决方法。东水门小学在边实践边总结的工作方式下,整理出了一套“独门秘籍”——“四同”家长学院。
打开“心门”,让“共育”有温度
东水门小学的“四同”家长书院指的是“新同学”“心同悟”“行同标”“评同步”,旨在帮助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孩子成长、深度参与孩子学习、全程参与教育过程,感受教育力量并实现自我成长。
“要当好家长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曾令洁说,对于新生家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把他们当作“新同学”,通过系统的、重实践的知识讲座,让他们在案例中学习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学校还是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开展“开心屋”十大亲子游戏课程,让家长在游戏互动中领悟家教实操技巧,实现“心同悟”。
“在一次优秀家庭颁奖会上,一位获奖的家长握着奖状,几度哽咽。”曾令洁回忆,那位家长上学时从没得到过奖状,这次不仅弥补了小时候的遗憾,更给孩子做出了榜样。
曾令洁提到的优秀家庭,是“四同”里“行同标”“评同步”中的一部分。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为促成这一理念的落地,学校制作了《东小优秀家长行为口袋书》,以简明语言、明确条目梳理“认识孩子四观念、家庭教育六件事、智慧家长七时刻、智慧家长十大行为、积极教育20条”等,帮助家长校准行为言传身教。孩子们则化身小小监督员,把家长的行为记录在《智慧家长成长手册》上,最后根据积分评比出优秀家庭,孩子也可以用这些积分兑换梦想礼物、特长学习机会等。
“按照书上教的,我平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慢慢地发现孩子也跟着学,特别开心。”家长会上,家长们纷纷感慨起孩子的变化。
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家校社共同编织的网络。东水门小学用“心”搭建桥梁,用“情”凝聚力量,让社会资源成为教育的活水,让家庭教育回归本位,让“共育”的成果惠及更多家庭。(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