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呃啊——”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病房里,处处可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病房里、走廊间、阳台上,有节奏地大声练习着打嗝。而这,正是食管发音训练的关键环节。7月15日,记者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经过两周的系统训练,来自全国各地的8名喉癌患者发音成功率达到100%,大家能够清晰地说:“你好!”
“大家早上好!”训练进行到第三天,本期发音康复班的学员陈飞(化名),率先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向查房的医护人员问好。陈飞能在短时间成功发声,离不开康复过程中自身的努力,以及食管发音班系统的训练。
51岁的陈飞于2024年被诊断罹患喉癌晚期,恶性程度高,最优选择是进行全喉切除手术。面对“保生命”还是“保声音”,陈飞一度陷入深深的焦虑。了解到陈飞的顾虑,食管发音训练师徐凤莲告诉他,该院头颈肿瘤科每年都会举办食管发音训练班,帮助失去“喉”的病友重新找回“声音”。陈飞在看了往届学员的发音视频后,终于放心地选择手术治疗。
第十一期食管发音训练班中,还有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陈化(化名)。“不能说话,心里太痛苦了。”陈化在培训班启动会现场,在写字板上写下这句话,这也是他2023年10月因喉癌接受全喉切除手术后,与外界沟通的唯一工具。
“我父亲非常渴望能早点儿说话。”陈化的女儿表示,为此,他们一直在网上查找资料,多方了解后得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正在招募食管发音学员,便千里迢迢带他过来了。
徐凤莲说,学习期间,陈化每天清晨6点就起床,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发音动作,连吃饭时都在琢磨气息运用。
“临床中,担心手术后无法说话而对手术犹豫不决的患者并不少见。”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主任吴剑说,喉癌作为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全喉切除术是治疗晚期喉癌、下咽癌及其他喉部严重疾病的关键手段。但这一手术意味着患者将永久丧失自然发声能力,其影响不仅限于语言交流,更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社会融入乃至生活质量造成冲击。
吴剑介绍,随着喉癌诊疗技术与医学康复技术的发展,他们可以通过科学的发音训练重新获得语言能力。
“食管发音是将下咽部及食管上端粘膜作为新声门,利用进气—排气的过程改变食道压力,结合口咽等构语器官共同作用,形成语言。患者掌握发声技巧后通过反复练习,能够恢复语言功能,发声自然,且无需依赖器械。”吴剑说。
目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举办食管发音培训班11届,帮助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无喉者”成功发声。
(唐雨 实习生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