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乐龄> 要闻 > 正文

当养老机器人来敲门

来源:新华网2025-07-08 10:59

  当晨光透过量子玻璃幕墙,全息投影在老人腕间的养老管家将自动生成当日健康图谱。搭载空间折叠技术的多功能护理舱从天花板缓缓降落,反重力机械臂悬浮托起老人,纳米级分子重组喷头完成皮肤检测,随即释放携带营养因子的纳米泡沫,同步完成清洁与皮肤修复。

  喂饭机器人搭载意识读取芯片,提前感知老人的进食意愿,用超流体材质勺体包裹食物,以量子纠缠传输方式精准递送至口腔。

  神经接驳式外骨骼助行器通过脑机接口读取老人的运动意图,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叠加空间中,实时智能调整引力参数,帮助老人在安全环境中重塑运动神经。

  ……

  这是我们对智能养老未来的无限遐想。

  现实中,具备养老功能的服务类机器人已悄然落地。据媒体公开报道,近年来,由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加之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具有护理、喂饭、洗浴、大小便清洁、康复、下肢助行、陪伴等各种功能、分工不同的养老机器人已陆续在全国多地养老院、社区和医疗机构“上岗”,不少陪伴型机器人也已敲响老年人的家门,走进家中开启全天候陪伴模式。

  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需求持续增加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智慧养老,中央和地政府持续出台相关领域政策。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4年版)》,包括六大类共80个产品及解决方案,AI生命体征检测仪、AI训练辅助机器人等集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养老产品被列入其中。

  6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加快推动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发展,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国家医保局也印发了《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前瞻性单独立项。

  对此,天津大学副校长、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执行主任明东认为,这对推动脑接口技术真正造福临床患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兴技术,脑机接口与运动康复联系紧密,能帮助部分失能老年人恢复运动能力,甚至重建运动功能。

  智能养老机器人种类多样化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传统养老服务供不应求,机器人可提升效率、降低对人力依赖,养老机器人已成为科技与医疗健康交叉领域的热门赛道。

  依托人工智能、多模态AI、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智能养老机器人可实现自主学习与决策,适应复杂养老场景,如智能人形机器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等,能有效解决诸多养老问题痛点。

  目前,具备智能养老功能的服务机器人主要存在三大需求群体: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以及老年人家庭。而市场上的智能养老机器人主要分为生活辅助类,如自动搬运机器人、护理床机器人、喂食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健康监测管理类,如提供体征检测、用药提醒、跌倒预警紧急呼叫等功能;情感陪护类,如宠物机器人、具备语音交互、娱乐、心理慰藉功能的AI陪伴机器人;以及康复训练类,如运动辅助机器人、术后康复机器人、康复外骨骼等。

  目前,国内多家机器人企业已布局智慧养老场景。例如,基于具身智能技术,优必选构建了“社区规模筛查-风险人群认知评估-患者康复训练”服务体系,并通过脑认知数据平台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和人群管理,形成社区脑认知解决方案。

  2024年9月24日,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研发了人居环境机器人“5号”(The Five,小五),目标是成为可以与人居环境和谐相处的通用机器人。

  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对记者说,“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可回避,我们去养老院等地方进行了调研,发现在养老领域,包括巡检、分餐、协助挪移、防止跌倒、搬运重物、辅助翻身洗澡等方面存在许多痛点。其中,协助挪移是我们开发‘小五’的目的,它可以把老人从床上搬到椅子,可以辅助行走,防止摔倒,可以做协助轮椅上斜坡之类的工作。”张正友表示,“希望通过一个‘难的场景’去牵引技术研发,我们认为这个‘难的场景’就是养老场景。”

  据方正证券研究中心数据,近年来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规模高速扩张,未来市场空间十分广阔,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到近250亿元,预计到2030年,智能养老机器人有望普遍落地。其中,健康监测类产品渗透率最高,约10%,康复训练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情感陪护机器人渗透率约5%。按照2.6亿中国老年人口计算,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万亿市场,健康检测设备、康复训练类、护理类、情感陪护类机器人市场空间分别能达到260亿、6500亿、6500亿、1300亿。

  技术路线螺旋上升 普及仍需破题

  目前机器人行业普遍认为,养老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呈现螺旋上升态势,机遇与挑战同在。

  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新兴解决方案,养老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传感器技术等诸多领域技术成果。但迄今为止,养老机器人尚未实现大规模生产应用。

  首先,行业关注的高质量养老数据仍然稀缺。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应用,不仅需要采集医疗机构临床数据,还需要长期收集老年人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和标注需要时间和高昂的成本。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表示,从技术层面看,目前服务类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的复杂场景中实时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能力较弱。以家庭场景为例,既缺少数据,环境也非常复杂。“比如杯子有不同的类型,可能有茶杯、水杯甚至保温杯,这种场景对机器人泛化能力要求非常高,目前的技术还难以实现突破。”谭旻举例说。

  “对于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的应用落地,我们认为将会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是在AI模型技术的加持下实现陪伴功能的应用落地;而在陪伴应用落地之后,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服务功能逐步落地。”谭旻说。

  东方证券分析师杨震认为,场景是养老机器人产业的重中之重,目前人形机器人普遍缺少应用场景,而在缺少真实数据和场景情况下,人形机器人的训练落地困难。预计在老龄化迫切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人形机器人有望在部分场景率先落地,真实的商业化进程也会快速缩短,行业需求有望更快速增长。

  其次,机器人正逐渐从工业领域走向消费级市场,从市场角度看,养老机器人成本较高,也是导致大规模落地困难的实际原因之一。

  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今年618期间,多家机器人公司都实现了线上售卖,包括卓益得、原萝卜、宇树、萤式、灵宝、松延动力、众擎机器人及星海图等,机器人售价普遍在万元至数十万元之间。较便宜的护理机器人价格在万元左右,真正具备较全面养老功能的机器人产品价格一般在2万元至5万元。而进口的高端养老机器人,如康复机器人、外骨骼产品等,价格更是高达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不菲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通家庭的消费。

  对此,谭旻表示,服务类机器人的研发费用较高,特别是涉及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零部件采购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难以降低。不过,随着近年来国内供应商产品水平逐渐提高和大批新晋公司的加入,服务类机器人迎来了量产元年,零部件出货量逐步提升,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此外,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在养老机器人的实际推广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老年人的意愿和体验,尽管养老机器人已在技术上体现出优越性和可用性,但部分老年人仍对新兴技术接纳较慢,对养老机器人存在不了解和不信任心理;而一些机器人产品也存在界面复杂、响应延迟等适老化设计上的不足,导致老年人使用困难。

  谭旻说,目前消费者对服务类机器人的市场认知度有限,在实际使用中,机器人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也尚未得到充分认可,难以满足老年用户对产品功能和价值的完全期望。未来,服务机器人行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优化产品功能和设计,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同时加强市场教育,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张正友表示,“从商业角度来看,养老机器人是一个蓝海,但目前机器人还没有被真正用起来。机器人要与老人交互,要进入千家万户,它就需要能理解人。我们希望机器人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有更精巧的操作,更精准的理解。目前为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已比较强,但灵巧操控和操作能力仍较为薄弱,这个能力是关键。”

  迎接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的爆发期

  当下,养老机器人仍受限于数据、技术、成本以及消费者认知等方面的瓶颈,但不可否认的是,养老机器人的商业化序幕已然拉开。

  东方证券分析师郭彦辰预计,随着国家有望持续推出利好智能康养领域机器人发展相关举措,智能养老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的爆发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柔性机械等技术的持续突破,养老机器人也将从单一功能向多模态交互、具身智能方向升级,实现更精准的健康监测、更自然的陪护交互以及更安全的物理辅助。

  展望未来智能家居,张正友表示,机器人将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人类生活的伙伴和助手,是具身智能的优秀载体。“可以肯定的是,机器人未来会进入千家万户,在目标达成之前,可能会经过一个机器人的‘大哥大’时代。服务类机器人应该是人类的守护者,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机器人,而且需要与人协作,机器人之间也需要协作,还需要与环境协作。我们的理想是机器人能够形成一个服务网络来为人类服务。”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在内心、情感、情绪等领域的需求,人类彼此是无可替代的。也有专家指出,由于缺乏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交流,机器人只能替代日常照料的小部分基础功能,远不能与老人形成情感共鸣。

  谭旻对此表示,养老机器人的发展突破,不代表人类在养老照护中的缺位。恰恰相反,未来将形成机器人、专业护工和家属互补的三角协作照护模式。因此,需明确养老机器人对人类“辅助不替代”的原则。

  养老机器人已经敲响了社区和老年人的家门,行业正从“概念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过渡,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应从需求出发,平衡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同时关注社会接受度;而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完善,也将为养老机器人行业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记者 冉晓宁 陈听雨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