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共建“一廊四带” 川渝已携手发布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要闻 > 正文

共建“一廊四带” 川渝已携手发布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

来源:第1眼TV-华龙网2025-05-15 09:46

  川渝两地山水相依、文脉相通、人文相亲,2024年以来,两地率先以“跨省共建”模式,联合开展“巴蜀同脉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创新打造川渝文明实践“一廊四带”。

  5月14日,2025年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一廊四带”建设工作交流会议在四川广安召开。会上,川渝两地携手发布了4个文明实践创新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川渝已联手发布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共12个。

  “一廊”即“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廊”,“四带”为川南渝西、川中渝西、川东北渝北、川东北渝东北4条文明实践带。

  会上,川渝两地携手发布了4个文明实践创新典型案例,《行走川渝路思政“金课堂”——川南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文明相遂 资足潼行——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文明共生产城共兴——川东北渝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川渝共铸红色魂五城同绘强国梦——川东北渝东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典型案例》,涵盖了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嵌入式”文明实践助推跨省新区建设、文化赋能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等内容,交出了川渝两地联合开展“巴蜀同脉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亮眼成绩单。

  此次发布的4个案例中,以川东北渝东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为例,2025年,其迭代升级“5+1”工作路径,推动理念契合、活动结合、工作融合,形成共建共办共享的良好局面。“5”,即五项常规工作(科学理论同讲、思想政治同润、先进典型同树、文化活动同办、文明乡风同育),五地宣传部各牵头一项,其他四地广泛参与,推动活动形成常态;“1”,即一个特色品牌,充分整合用活五地红色资源,打造具有区域辨识度的“川渝共铸红色魂五城同绘强国梦”活动品牌。会上介绍,通过大力实施“5+1”工作路径,推动五地全面联动、全面融合、全面共建,实现一地资源、多方共享,文明实践活动精彩纷呈,已惠及川渝群众百万余人。

  案例发布同时,精彩纷呈的现场表演也吸引了与会嘉宾,会场内掌声不断。万州区带来非遗曲艺节目四川竹琴表演唱《天生天城烤鱼香》,艺术家化身“烤鱼店老板娘”,以曲艺形式,道出金牌烤鱼乡的美食美景。

  “川渝文化资源丰富,一年来,川中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通过共护文化遗产、共办文化活动、共享红色资源等举措,文明实践活力持续迸发。”遂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刘泽斌表示,下一步,将依托涪江流域特色文化,创新构建“传统文化夯基、红色文化铸魂、乡土文化润心”的三位一体实践路径,着力打造跨区域文明共建示范样板。

  “川渝高竹新区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探索推广需求导向、场景融合、随处可感的文明实践模式,值得借鉴。”重庆市城口县委宣传部文明实践指导中心负责人朱黎表示,城口县打造的市民广场即将竣工,将作为城口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常态化开展文明集市活动。

  工作交流会还邀请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等先进典型代表到现场参会。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四川省道德模范、邻水县蓝天救援队队长杜静是川东北渝北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他表示:“‘一廊四带’既是文明的走廊,也是幸福的通道,我将继续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让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惠及更多群众。”

  此次工作交流会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承办。

  (记者 林楠)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