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鲜于煌:八十不言老,诗乐常伴向上向善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乐龄> 要闻 > 正文

鲜于煌:八十不言老,诗乐常伴向上向善

来源:光明网2025-05-13 07:14

  “嘿佐、嘿佐、嘿佐、佐~佐~佐~”5月7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师大苑里,雄浑的川江号子破窗而出。八十岁的鲜于煌教授笔直地站在客厅中央,随着音调逐渐攀升,他那原本微微下垂的眼角不自觉上扬,双眼炯炯有神,尾音处的长调高亢雄浑,震得人耳膜微微发颤。这位重庆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正以自己的方式守护民间音乐与文化。

鲜于煌:八十不言老,诗乐常伴向上向善

80岁的鲜于煌教授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郭武奎 摄

  “我仿佛从一出生就被音乐包围。”鲜于煌表示,他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市的偏远山村,那里的生活好像被歌声填满——吃饭、喝茶、婚嫁、祝寿,处处都有歌声相伴。“这些充满生活气息、蕴含美好精神的民间音乐,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贫寒的童年,成为我人生路上向上向善的精神支柱。”

  大学毕业后,鲜于煌进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任教。在讲授《诗经》《楚辞》的过程中,他敏锐察觉到古代诗歌与音乐的紧密联系,坚信这些被称作“诗歌”的作品,本就是可吟唱的音乐载体。这份信念,引领他踏上音乐与诗歌文化研究之路。他走访多个偏远区县,深入挖掘当地音乐文化,最终编著出《诗圣杜甫三峡新诗论》《白居易在三峡—忠州》《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汉文诗选》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也成为他学术发展的重要助力。

  音乐文化不仅成就了鲜于煌的学术之路,更让他在践行社会价值的道路上不断深耕。他以《巴国传奇》的录制经历举例,这部100集、每集5分钟左右的文化讲座录制,因制作标准要求高,每集都需反复录制3到4遍。对于当时已年逾七旬的鲜于煌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录制过程中,力不从心的疲惫感时常袭来,退意也多次萌生。但每当这时,他总会想起时常吟唱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歌中那份直面艰难险阻、永不言弃的精神,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力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鲜于煌凭借顽强的毅力,咬牙坚持,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部录制工作。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更是音乐文化精神在现实中的生动映照与传承实践。

  如今,鲜于煌房间里的书架依旧被民间音乐、古代文化等各类书籍填满。与此同时,他积极拥抱新技术,主动尝试使用DeepSeek。“传承音乐文化,就得跟上时代步伐。”他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即便已过杖朝之年,他依然坚持每年下乡5、6次,深入基层宣传音乐文化。在给学生授课、举办讲座时,他独创边读、边讲、边唱的教学方式,新颖的课堂形式深受欢迎,成功点燃了大家对民间音乐、诗歌文化的热爱。“希望用有趣的课堂,让更多人关注民间音乐与诗歌文化,加入传承保护的行列。”他满怀期待地说,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民间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让这一优秀文化瑰宝永葆生机。​

  对鲜于煌而言,八十岁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音乐与文化传承之旅的新阶段。这位用一生探寻音乐与古代文化魅力的老人,正以饱满的热情,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文化传承故事。(谭湘)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