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期,重庆师范大学“实践与就业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在悦来幼儿园举行,标志着重庆师范大学将进一步发挥高校学术资源优势,联动市内外更多幼儿园搭建一线教育场景,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共建、人才共育,加速促进学校与托幼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
多年来,在“幼有善育”的时代命题下,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积极与职业教育院校联动,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聚焦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环境营造和教材编撰等五大核心要素,打造“学术引领、实践赋能、产业协同”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同时,通过与行业头部机构深度合作,学校不仅破解了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更在托幼服务标准化建设领域打造出具有示范价值的创新模式。
成果转化:专业建设服务托幼产业
“瞧好啦!哪个小朋友能跟着音乐拍子把花鼓打得最带劲、舞得最出彩,就能成为今天的‘鼓王’,把这面小凤阳花鼓带回家!”在陆军军医大学校直幼儿园的一次音乐课堂上,老师用安徽凤阳花鼓这一传统音乐元素带动现场教学氛围,孩子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显著提高。
这样生动的课堂片段,得益于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发的“幼儿园情境音乐教学法”课程。该课程通过理论讲解、课例实践体验、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局限,将巴渝文化、红色基因融入教学设计,以期在全市范围内通过“美育浸润”公益行动,提升幼教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提质托幼服务产业。截至目前,该活动已在重庆13个区县开展,惠及361所幼儿园的3800名幼儿园教师和园长。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魏勇刚介绍,近年来,学校致力于直接服务托幼产业,大力推动教学成果向行业标准转化,而这些主要成果大部分源自重庆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心。
2018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推动专业力量躬行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实践,学校成立重庆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由魏勇刚牵头,联合全国12所高校、7所教研机构、38所幼儿园的专业资源,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研究中心已为市内外8省域的39所幼儿园、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专业智库服务。
“依托中心运行模式培养的研究生职业能力突出,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和好评。”魏勇刚介绍,目前,研究中心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学前教育专业智库,成为传承与创新重庆幼师百年风采的重要平台。
共建共享:智库服务赋能职业教育提质
作为协同职业教育、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关键角色,高校在协助高职教育落实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一直坚持以国家一流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为根基,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将学前教育行业前沿成果融入课程体系,以智库支持引领高职院校的保教质量协同提升。
学院聚焦职业教育与行业实践衔接难题,联合专业机构,牵头实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课程资源建设服务”项目,构建起了由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和幼儿园三方协同的产教融合机制。魏勇刚表示,此前,学校组织重庆市五所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幼儿园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团队,历时一年开发完成《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训指导》《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实训指导》《游戏支持与引导能力实训指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实训指导》等四大模块课程资源,已形成20万字的标准化实训大纲。
该项目紧密对接托幼服务产业需求,将重庆师范大学研发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核心指标转化为实训能力标准,对高职学生提供直接性的能力培养评估和成长方向指引。目前,该课程资源已在新疆和田学院、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及重庆市各高职院校投入使用。
作为已成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的教研团队,研究中心还研发了“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为高职院校提供了行业数智化发展的理论标杆。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心与合作机构已在5个省域的幼儿园和高职院校实施监测评估,覆盖2000余所幼儿园、5万余名教师、60余万学生。该评估指标体系同时也被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作为重庆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母版进行改进研发。
在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过程中,研究中心团队在CSSCI以及SSCI期刊上已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1篇,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6项,出版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等著作6部,成功建设1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已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从数智化评估平台构建行业标准,到情境音乐教学法重塑美育生态,这一系列实践为破解“托幼服务专业化程度低”“城乡幼教资源不均衡”等难题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致力“培养一名教师、振兴一所园所、惠及一方百姓”,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庞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