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举措。
3月12日,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教研培训会”在重庆复旦中学(凯旋路校区)顺利举办。
据悉,本次培训会由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承办,特邀山东省家庭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团队授课,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全国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提升区域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分管领导及骨干教师代表300余人参会。
构建家校协同新生态
全面深化全国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
一直以来,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引入先进地区经验、搭建专业化教研平台,开设家长学校通识课程等举措,为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积极赋能,不断提高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质量。此次培训旨在进一步丰富重庆市渝中区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理论知识储备,持续提升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
渝中区教委副主任杨勇讲话。邓昔非 摄
会上,重庆市渝中区教委副主任杨勇强调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教育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关乎人才培养、社会文明和家庭幸福。他回顾了重庆市渝中区在校家社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果,如出台实施方案、成立家长成长指导中心、打造育人品牌、搭建渝中智慧家长线上平台、开发独具重庆渝中辨识度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即将实现重庆渝中家长学校全覆盖等。杨勇提到,参训教师应以“空杯心态”学习,以“问题导向”深化实践,以“桥梁意识”推动共育,构建家校协同新生态,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陈青介绍渝中区校家社协同育人情况。邓昔非摄
重庆市渝中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陈青向全区教师详细介绍了全区家长学校的建设情况、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的建设进程、以及智慧家长学习平台的推广应用情况等,确保每位教师充分理解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核心价值。此外,陈青对重庆市渝中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下一步建设进程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目前重庆市渝中区在协同育人组织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
注入新理念、新方法
推进协同育人机制不断优化和创新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培训以“理论奠基—实践示范—路径创新”为逻辑主线,分时段、分学段系统推进。上午的理论学习环节中,山东省家庭教育专家刘菊香聚焦教师家庭教育素养提升路径,从留守儿童教育干预、校园欺凌预防等现实案例切入,深度解析教师在家校社协同中的角色重构策略;下午实践模块采取分层设计,专家陈孝花针对小学学段展示《走进青春期》课例,运用情景模拟与绘画心理分析技术,为幼小衔接阶段教师提供青春期教育工具包;冀爽则面向高中学段开展《高一第七讲引导孩子学会应对挫折》示范课,结合NLP心理学技术演示如何构建抗逆力培养课程体系;培训尾声聚焦长效机制建设,陈孝花在《基于家长课程开设的思考与建议》主题报告中,提出构建“云端工作坊+校本化实践”双轨并行的资源整合方案,强调通过大数据分析家长需求图谱,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的精准耦合。
山东省家庭教育专家刘菊香作专题讲座。邓昔非 摄
重庆渝中家长成长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家校社协同不是将家长、学校、社会简单的拼凑和叠加,而是系统构建可以长远发展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本次培训为区域教师队伍注入新理念、新方法,未来将推动形成独具渝中辨识度的共育模式。”
下一步,重庆市渝中区将依托本次培训成果,继续开展教研培训活动,扩大家长学校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开发本土化协同育人课程资源,并计划在今年举办重庆市渝中区首届“家长节”,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机制不断优化和创新。
(文/邓昔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