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4日,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时隔十三年再次颁发给中国建筑师,获奖者包括了建筑大师贝聿铭等广为人知的著名建筑师。获奖的中国建筑师刘家琨,在当代中国建筑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作品曾多次获国际奖项。从他的过往经历中,记者发现,他是重庆大学1977级校友,曾主持设计和改造的作品中还包括四川美术学院老校区和大学城新校区的两栋教学楼。
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
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又名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国际公认的建筑界最高荣誉。它由杰伊·普利兹克(Jay A. Pritzker)和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赞助,每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1或2位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刘家琨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54位获奖者,也是继王澍(2012年获奖)之后,第二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建筑师。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乌托邦与日常生活、历史与现代、集体主义与个体价值等看似对立的事物被编织在一起,成为支持和彰显普通市民生活方式的载体。1999年,他成立了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通过自己的作品惠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2025年度评委会评审辞:“刘家琨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处理,甚至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日常生活场景。除了知识和技术之外,他为建筑师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强大的工具是常识和智慧。”
在重庆大学读书时是个“文艺青年”
来自成都的刘家琨,于1978年2月入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77级,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1982年初毕业。对大学时光,他曾这样回忆:“对重建工最初的印象也就是现在记忆中的印象:林荫道,下沉操场,歌乐山,建筑系的红砖楼。我有点庆幸,因为终于上了大学;也有点怅然,因为建筑设计并不是我最初的志愿。大学4年,我不算是一个省心的学生,但也不过就是个自由散漫的文艺青年而已。”
毕业后的十几年,他依然没在建筑设计上投入太多精力,反而写下四部中长篇小说。“我对其他事情的兴趣更大。比如我一直想画画。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青年一样,我也爱好文学,偶尔写写小说。”
直至1993年,刘家琨参加大学同学汤桦的建筑个展,受到触动,“建筑环境同样可以作为个人表达的媒介。”自此,他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到建筑设计中。
1995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的刘家琨为画家何多苓设计工作室,成为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在此之后,他又陆续接手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项目,逐渐奠定了他国内一线建筑师的地位。
与四川美术学院的合作,也成为刘家琨与重庆的不解情缘。从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雕塑系的教学楼改造,到后来虎溪校区教学大楼的设计,都倾注了刘家琨的心血。他提出以“七个小矮人”作为主题构思,把整栋楼分成七个部分,底部连通作为实验室,这在当时,也是极为先进的设计理念。
在刘家琨四十载的职业生涯里,完成了三十多个项目。涵盖学术和文化机构、城市空间、商业建筑和城市规划,遍布全国各地。这些作品摆脱了各种美学或风格上的束缚,对新世界进行了想象和建构,基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特征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估,在人口稠密、开阔空间稀缺的城市里创造公共区域,在密度和空间开放性之间建立了积极关联,向人们展示了建筑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主义之间达到协调,创造了一种语言,来描述一个社会和环境公正的世界。
(文/记者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