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5日,记者从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重庆市首批76名“市聘县用”人员即将上岗,他们将在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区县级医院开展为期1年的工作,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并提升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当天上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举行2025年度“市聘县用”人员行前动员会,34名来自该院各科室的医生将到基层报到。
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建波介绍,首批76名“市聘县用”人员来自西南医院、重医附一院等12个市级医院和部队医院,到岗后,他们将通过采取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等多种培养模式,助力区县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一批特色临床科室,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开展一批新业务新技术”,提升区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能力和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为了让‘市聘县用’人员真正沉下来,我们分别制定了‘市聘县用’人员派出机制、调配机制、约束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处处长侯莹介绍,按照《重庆市开展卫生人才“市聘县用”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派出机制上,重庆市属医疗机构每年按照不低于上年度本单位新晋升副主任医师(含临床、中医、口腔、公卫 4 个类别)数量的40%,派出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到区县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鼓励部队医院派出非军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到区县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技术帮带,派出人员数量不少于上年度本单位非军籍医疗类人员晋升副主任医师(含临床、中医、口腔、公卫4个类别)数量的20%。重庆市属医疗机构、部队医院每年至少派出不少于2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非临床医师类(护理、药学、医技或管理类)人员到区县级医院、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在调配上,我们将按照基层医疗机构或区县级医院的需求进行统筹调配,让下派更加精准。”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一级调研员李春明称,第二批“市聘县用”人员预计200人左右。
如何让“市聘县用”人员真正“沉”得下去?据介绍,执业医师类“市聘县用”人员在下派区县工作期间,派出单位应当暂停其在本单位的执业活动。在下派期间,工资待遇由派出单位发放,但由接收单位每月按照出勤天数、门急诊人次量、巡诊、教学次数等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由区县卫生健康部门统一反馈派出单位,并与其绩效工资挂钩。
在激励机制方面,“市聘县用”人员在基层连续工作满3年的,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政策;“市聘县用”期间,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取得基层定向职称,连续服务满5年及以上的,回到原单位可按程序转评同级全市通用职称。药学、护理、医技、管理等卫生人员在非中心城区的区县级医院或者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时间累计超过1年的,在申报评审副高级职称时予以一定的附加分值,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表彰奖励。
在动员会上,西南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李林峪表示,她将把科室先进技术带到基层,帮助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扎根”。
(文/记者 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