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盘棋”下出哪些“破圈”之举?川渝晒出5年生态“成绩单”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头条关注 > 正文

“一盘棋”下出哪些“破圈”之举?川渝晒出5年生态“成绩单”

来源:上游新闻2025-02-28 09:54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战略。5年时间里,川渝这对甜蜜CP在生态环境领域同题共答,答出哪些有全国影响力的探索?

  2月2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在四川宜宾举行。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川渝两地共同晒出5年“双向奔赴”的“成绩单”。

  记者从中梳理发现,两地在生态领域共下“一盘棋”,有不少首创性或示范性探索,治水、治气、治废和绿色低碳无疑是“破圈”的“重头戏”。

  铜钵河的美丽蝶变,是川渝打破“一亩三分地”共治水环境的生动注脚。

  这条流经四川达州与重庆梁平的跨界河流,通过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累计投入6亿元实施57个治理项目,建成28座污水处理设施及267公里管网,使水质从劣V类跃升至III类。

  2024年,该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全国首个跨省示范案例,成为跨界流域联防联治的“新样板”。

  “我们像绣花一样治理每段河道。”重庆市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唐小平介绍,通过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程,建成4.56万平方米湿地系统,不仅消除黑臭水体,更培育出生态旅游新业态。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邦平在发布会上说,目前川渝已在琼江、大清流河等5条重点流域,投资26亿元实施140余个治理项目,签订两轮长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内23个跨界国控考核断面连续两年达优良。

  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II类,9个渝入川国控断面连续4年100%达标,不少昔日“臭水沟”成为群众称赞不绝的“幸福河”。

  如果说治水是川渝CP的“基础护肤”,那么蓝天保卫战就是她们的“气质修炼”。川渝在大气治理上,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王邦平说,两地建立起全国首个跨省秋冬季重污染应急联动机制,实现重污染天气“早预警、早处置”,还创新实施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制度,联合开展多项攻坚行动。

  2600万条空气质量数据的共享,让“巴渝治气”数字化平台实现污染源精准管控。数据显示,重庆已连续5年保持330天以上优良天数,PM2.5浓度降至33.6微克/立方米,蓝天白云成为城市的新底色。

  “无废城市”共建同样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全国首个跨省“无废城市细胞”评估体系在此诞生,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已拓展至云贵川渝湘豫六省市。

  目前,重庆“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各区县全覆盖,共建成3500余个“无废细胞”,农膜回收率达95.79%。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上同样可圈可点。

  2021年11月,“成渝氢走廊”正式贯通。自此以来,数百辆氢能轻型卡车每天穿梭于成都、重庆以及周边城市。以九龙坡为例,作为“成渝氢走廊”起点之一,该区已经汇聚起包括氢动力商用车制造商、氢动力商用车物流公司、加氢站等在内的车辆制造、场景应用、能源补给体系。

  同时,重庆在全国率先制定8大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工程指南,开展17家近零碳园区试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排名居中西部首位,碳市场碳价升幅排全国8个试点碳市场首位,累计交易5299万吨。

  此外,川渝两地共同组织相关毗邻区县制定区域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加强土壤污染监管。尤其是强化农用地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上,重庆在全国率先推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分级和用途分类管理,提供净地达1568亩。

  记者现场了解到,5年来川渝实施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治,共联合实施148项重点任务,签订131项合作协议。一项项任务和一份份协议从“纸上”落到“地上”的生动实践,就是两地在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中书写的生动故事。

  (文/记者 郭发祥)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开幕

  • 一脉活水舞动古今,绘就水韵江苏新篇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