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牵住改革“牛鼻子” 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谈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要闻 > 正文

牵住改革“牛鼻子” 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谈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来源:重庆日报2025-02-25 09:53

  稳定粮食生产

  今年的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在3020万亩、220亿斤以上

  ■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巴渝粮仓市级万亩、区县千亩、乡镇百亩示范片,确保示范片单产增长10%以上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全市2664万亩耕地保有量和20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底线

  ■迭代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确保建一亩成一亩,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要加强县域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实现区县城、乡镇、农村功能衔接互补

  ■力争今年新建达标村2000个以上,和美乡村达标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优先解决农民出行难、用水难、通讯难、快递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重庆将着力打造一批数字乡村、数字农业重点应用场景,加块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重庆南繁基地等平台建设

  ■支持农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创新生产工艺、开发新型产品

  (资料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

  2月2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3个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对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部署。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重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2月24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

  稳住基本盘

  坚决守住“两条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安排了最长的篇幅进行部署,9个方面里,首要的就是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该负责人表示,去年,重庆市粮食产量达220.14亿斤,创16年新高。今年重庆的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在3020万亩、220亿斤以上。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庆将毫不松懈抓好粮油生产,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在高起点上稳定粮食生产。

  具体而言,重庆将因地制宜选好高产品种、用好高产技术,聚焦渝西八区、龙溪河流域等优势区域,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巴渝粮仓市级万亩、区县千亩、乡镇百亩示范片,确保示范片单产增长10%以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重庆市将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全市2664万亩耕地保有量和206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对“大棚房”等“非农化”问题实行“零容忍”;迭代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确保建一亩成一亩,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粮食增产增收科技是关键。对于把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加快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变革,着力打造一批数字乡村、数字农业重点应用场景,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重庆南繁基地等平台建设,聚焦油菜、水稻等优势品种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同时,支持农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创新生产工艺、开发新型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持续增强粮食保障能力。

  此外,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做了系统部署。接下来,重庆将在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体系、推动帮扶产业发展、开展就业攻坚行动等方面下功夫。

  例如,今年重庆市将用好“渝悦·防返贫”数字应用平台,发挥大数据比对作用,强化筛查预警,发现一个帮扶一个,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发展好。

  做好“土特产”文章

  着力壮大特色生态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重庆的山地地形条件决定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难度较大,必须依山就势推进生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将重点围绕4个方面,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

  一是深入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着力打造“3+6+X”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打造10条100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二是加力实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三是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做大做靓巴渝特色名优品牌。

  例如,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举措。重庆市将围绕“育龙头、带链条、搭平台、优生态、创品牌”狠下功夫,深入实施“头羊计划”,持续抓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科技创新,引进培育一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链主企业。同时,持续开展“爆品”打造专项行动,力争市级重点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区县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爆品”。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县域富民产业明确提出,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为7%,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将强化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民增收挂钩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合作方式,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同时,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作坊、民宿经济等家庭经营增收项目,以及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开发拓展乡村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既“塑形”又“铸魂”

  绘就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从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应该看到,通过努力,这些年重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还有差距。”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应在“塑形”和“铸魂”两个方面下功夫,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跑出加速度。

  在“塑形”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县域城乡规划建设统筹,顺应城乡人口变化趋势,统筹好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促进城乡要素配置、产业、基础设施等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县城、乡镇、农村功能衔接互补。

  其次是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人居环境“三个革命”深化提升、党建引领“四治融合”、乡村人才支撑等“五大工程”,力争今年新建达标村2000个以上,和美乡村达标覆盖率达到60%以上,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发展。

  最后是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优先解决农民出行难、用水难、通讯难、快递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而在“铸魂”上,将丰富农民群众文体生活,加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发开展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村字号”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同时,深化开展“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清理规范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以及常态化开展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快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

  激活人、地、钱资源要素

  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全篇贯穿改革的思维、改革的精神,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是重要内容。

  “文件里提到改革的事项比较多,归纳起来实际上还是在地、钱和人3个关键要素上。”上述负责人说,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突出短板之一,以至于目前我市的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存在壁垒,乡村“引才”难、“留才”难,高素质农民在农业从业人员中的占比较低,农村资源盘活利用率也偏低。

  正因如此,今年重庆市明确提出,要奋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标志性成果。为此将系统推进5项措施。

  首先,深化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加强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分区分层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城镇化率分别达57%、54%;深化完善“百强镇”培育机制,打造一批10亿元级产业强镇,推进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镇域产业融合;推进120个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试点,推动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95%以上。

  其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精准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完善多元化农民户有所居保障机制,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第三,实施“四进三回”行动。“四进”,即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三回”,即引导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

  第四,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管理;力争农村产权交易额达到60亿元;加强集体资产数智化动态监管。

  第五,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强县富民高质量发展。完善“1+18+N”政策体系,支持山区库区区县因地制宜打造1个优势制造业,推动其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900亿元。

  (文/记者 赵伟平)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四川米易:保障农资供应

  • 湖南沅江:服饰产业“智”造上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筑数字童年新生态”为主题的“未成年人手机防沉迷座谈会”在京召开。李国强指出,沉迷手机不仅可能会导致视力损伤、睡眠障碍、颈椎问题等生理健康问题,还容易引发社交焦虑、注意力不专注等问题。
2025-02-25 09:34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24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过去一年,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2025-02-25 09:32
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成长过程中通常得到父母及长辈的全方位关照,从而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薄弱。
2025-02-25 09:31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做好“三农”工作对全局发展至关重要。
2025-02-25 09:30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日前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02-25 09:29
一场以“项目经理人机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管理范式变革正在上海悄然推进。
2025-02-25 09:26
“蛟龙”号计划2月份完成水池试验,3月组织实施南海海试。
2025-02-24 09:30
2月21日,由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国产载人飞艇“祥云”AS700电动型AS700D在湖北荆门成功完成科研首飞,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领域的绿色航空新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2025-02-24 09:26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构建了野生和栽培辣椒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揭开了辣椒性状演化奥秘。
2025-02-24 09:25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历经5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重大科研突破,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蛋白,并找到了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2025-02-24 09:22
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在基座大模型基础上,仅耗费数十美元就开发出相对成熟的推理模型
2025-02-24 09:20
16项标准是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与《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配套使用。
2025-02-21 10:07
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钻,钻探深度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2025-02-21 10:06
该规定提出,严明资格条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退出机制,严禁将会员类型与人才“帽子”挂钩、“交钱就能入会”等行为。
2025-02-21 10:04
钙钛矿材料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色域广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理想材料。
2025-02-21 10:03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20日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25-02-21 10:02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