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月17日,重庆市中小学迎来开学第一天。“神兽回笼”,家长们最关心的依旧是孩子吃得“好不好”“安不安全”。开学前夕,重庆市教委联合多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在全市中小学食堂全面推行“三同三公开”制度,推进师生“同餐同质同价”,及时公开采购信息、带量食谱、加工过程等,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食材来源与加工全程公开透明
优质的食材,是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我们要确保孩子们吃到嘴里的每一口菜、每一块肉都是安全的。” 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第四小学校食堂负责人介绍,学校严格筛选供应商,设立食材检验岗位,每天对采购的食材进行严格抽检,把好入口第一道关。
为了让家长更放心,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小学校利用假期,组织膳食委员会成员到食材供应商配送现场参观,在看到配送公司干净卫生的环境、专业化流程之后,家长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除了食材来源经得起检验外,食材的加工过程也至关重要。重庆大力推广“明厨亮灶”工程,在学校食堂加工间全方位安装摄像头,公开食材清洗、切配、烹饪等全过程,让食品加工在阳光下进行,杜绝任何卫生隐患。
确保学生吃得开心、吃得满意
“请给你喜欢吃的菜品打分。”在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校,学校定期开展用餐满意度调查,全校师生可以对食堂饭菜口味、种类丰富度、卫生、供餐量等打分、提意见,帮助食堂及时优化菜谱。
在重庆市开州区大丘小学,校内专门设置了师生意见箱,学校会定期收集反馈意见,优化食堂服务,保障用餐环境的温馨、和谐。
“我们除了每周公示菜谱外,还会根据学生喜好调整食谱。”重庆市南岸区大佛段小学校相关负责人说,每天用餐时间,校长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边吃边交流,了解孩子们对菜品的喜好,食堂再根据这些反馈及时进行科学调整,让孩子不仅吃得好、更要吃得开心。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行为品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重庆两江新区翠云小学校开展的“俭以养德,光盘行动”活动上,同学们共同学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有谁知道大米的来历吗?”老师问完,孩子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分享着大米从种植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
在重庆市南岸区大佛段小学校的“圆桌课堂”上,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上演:该校以食堂为课堂,把吃饭的圆桌变成课桌,寓教于食,让学生了解粮食到餐桌的过程,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行为品德。
而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更是开设了烹饪选修课—《舌尖上的渝味》。学生们走进食堂,化身“小厨师”,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打调料、包馅到蒸煮,每一步都动手参与。
吃着自己制作的佳肴,同学们纷纷感慨“做饭太不容易了”“以后要更珍惜每一口饭菜”。
一场场生动的实践,让每一顿饭都成为品德教育的生动课堂。
(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