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你的作业是让AI帮你写的吗?”开学在即,一场关于AI如何参与教育的讨论愈演愈烈。是消极抵触还是主动拥抱?答案在重庆母城渝中区逐渐明晰。精准备课、分层作业、AI习作评改……随着这一系列数字化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渝中区正走在数字赋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路上。
区校一体 构建数字教育生态
早在2020年,渝中区全面启动“1+N+X”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建立了智慧教委、智慧教学、智慧校园、智慧教研四维工作应用场景和从教委、校园、班级到师生个人的四维数据中心。
“‘1+N+X’是指1个统一平台,N个共性应用和X个个性化应用。”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平台实现了统一入口、统一身份、统一底层数据和接口开放,涵盖45个共性应用系统,后期会根据区内学校创新情况不断接入个性化应用。
通过统一平台,区内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创新探索,为课堂教学赋能;同时让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开放共享。
教育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渝中区通过统一平台的搭建,将优势资源串珠成链,不断扩容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并谋划建设重庆市第一个区域教育大数据中心。
巧用“工具” 求新求变
在渝中区构建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下,怎么用好这些数字化“工具”,区内各学校可谓是“各显神通”。
在重庆精一民族小学校,探索出精准备课模式。教师通过高速扫描仪上传作业单,平台生成学情报告,助力教师精准定位课程难点,实现因材施教。
渝中区大田湾小学则在作业布置与作文批改方面进行创新。学校通过分层作业,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提供“定制”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提升。尤其是语文组采用的AI习作评改,生成的报告客观精准,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区内学校依照自身特色创新求变,创造了灵活多元的智能教学环境,实现了从传统教学向差异化教学的升级。
拥抱变化 助力学生成长
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感受是最深刻的。
“教育数字化把我们从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了出来,让教学更精准高效。”渝中区大田湾小学德育主任胡婷说,比如教师会根据AI习作评改报告,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让学生从“被动”变“主动”,找到写作的乐趣。
重庆精一民族小学校语文老师张林超对此也深有感触,“之前备课都是凭经验,现在借助精准备课模式,能快速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而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见证者,家长的态度也是从怀疑到认可。
“刚开始听说要用AI改作文,很担心,怕孩子学不到知识。但后来发现孩子对写作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现在辅导起来半个小时就能完成。”谈起AI习作评改,渝中区大田湾小学的学生家长李先生难掩赞赏之情,言语间满是认可。
“家长在手机端能看到孩子的学情分析,实时掌握学习动态。”胡主任说,开家长会的时候,不少家长都反映“AI确实好”“把孩子的情况分析得很透彻”“孩子进步很快”,也有家长开玩笑说“现在辅导作业都和谐多了”。
这些反馈让胡主任很感慨,“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我们要拥抱它,用好它。”(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