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庆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二联组踊跃建言—— 提升功能品质 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头条关注 > 正文

重庆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二联组踊跃建言—— 提升功能品质 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来源:重庆日报2025-01-21 10:24

  1月20日,重庆市政协议政厅,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二联组的委员们齐聚一堂。来自民建、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界别的部分委员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围绕“提升主城都市区功能品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言献策。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城市发展的基石?“提升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是缓解城市拥堵的重要抓手。”市政协委员,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程龙建议,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更新,深入推动公轨“两网融合”,对优先道进行精准化设置,治理城市“拥堵病”。

  “重庆City Walk有基础、有空间、有前景,但仍存在人文辨识度不强、产业融合度不深、消费转化度不够、综合配套度不优等方面的问题,发展City Walk能反向助推城市步行系统建设。”市政协委员,渝中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南建议围绕精品线路、产业生态、消费供给、精细服务4个方面,优化重庆中心城区City Walk步行系统建设。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彰显城市人文内涵同样重要。市政协委员、重庆北仓文化产业(创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传波建议,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应加强公共文化场景塑造,提升城市辨识度和城市更新品质,彰显城市人文内涵。

  市政协委员,市地矿局一级巡视员、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吴晓琳认为,重庆整体步入城市发展后期,迫切需要将全市作为综合整体,推进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他建议,注重城市硬件建设与迭代更新,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结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完善提升重庆市综合防灾规划,助力提升城市韧性。

  运用智能技术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为城市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和操作可能,也为超大特大城市的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路径选择。

  针对重庆开展城市大脑顶层设计,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玉泉智库主任、欧洲科学院院士吴德胜建议,转变传统城市治理的理念和观念,注重建设物人融合的全域类脑感知系统、多跨协同高效的智能决策处置系统、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安全可靠的数据保障系统。

  地下管线是城市安全运行的重大基础支撑和重要物质基础,重庆目前建成各类地下管线23.9万公里,其中燃气管线超过5万公里,由地下管线引起的公共安全隐患逐渐增加。

  市政协委员,江北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区委会主委江智建议,强化“数字赋能”与“物联感知”,分级分类构建数字孪生地图,开发地下管线“一网统管”应用平台,加装智能物联感知终端,实现全流程、全方位监控,同时制定标准管理,推动多方协同。

  市政协委员,沙坪坝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市委会副主委王林表示,重庆市正在奋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标志性成果,建议强化法治保障,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

  市政协委员,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公司副总经理叶松柏建议,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优化教育布局、壮大人才队伍,加快以智能建造重塑“制造重镇”底色,发展智能建造产业,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

  强化治理体系保障

  近年来,重庆在城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治理扬尘、噪声、油烟等方面仍有不足。“治理体系不细,缺乏精准度,是其原因之一。”市政协委员,民革渝中区委会副主委、重庆铂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晓刚建议,织密分区管控网络,紧盯重点区域、重点类型等各领域风险,精准量化各项治理成果,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系统性。

  针对“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市政协委员,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渝中区林业局局长(兼)黄海建议,通过采取整合片区公共空间功能,设置梯道、连廊、天桥、扶梯等步行环境,探索“响应公交”等新兴模式,实施微改造、微整治等系列措施,构建绿色智能交通体系。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应急保障能力,强化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举措,其中“建设标准”是关键。市政协委员,渝中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区委会主委、中国煤科首席工程师汪源建议,推进“平急两用”标准集成,构建通用顶层标准体系,加快已有标准的维护和修订,建设层次分明、便于理解、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标准体系。

  市政协委员,南岸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市政协联络委副主任梅泽波聚焦党建引领,建议深入推进“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建设,健全“市-区县-镇街-村(社区)-网格”组织体系,依托治理中心和基层智治平台,推进事件分级闭环办理机制,强化考核评价、典型带动。

  (文/记者 苏畅)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开幕

  • 一脉活水舞动古今,绘就水韵江苏新篇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