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庆盲人夫妻在上海跑出“全国第一”  “有了信心和希望,生活就有了光”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重庆之光 > 正文

”重庆盲人夫妻在上海跑出“全国第一”  “有了信心和希望,生活就有了光”

来源:重庆日报2024-12-04 10:51

  上周末,在2024上海马拉松的赛场上,一对来自重庆的视障跑者夫妇陈洪、雷娜跑出了一个“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首对同时完成全程马拉松的盲人夫妻。

  他们是如何完成许多视力正常的人都觉得难上加难的挑战的?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记者来到这对夫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健康盲人按摩店,听他们讲述“全国第一”背后的故事。

  跑步小白晋级全马跑者

  “重庆直飞上海滩,团队协作保平安。跑遍沪城八十里,不破全马终不还。”上马结束后,陈洪夫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对于他们而言,跑全马意味着要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跑完42.195公里。而他们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从跑步小白晋级为全马跑者,从生活半径只在自家门店周边的“宅男宅女”蜕变为许多跑友称为“全村的希望”的跑步达人。

  他们的成绩,来自自身的努力,也来自志愿者们的共同助力和全社会的守望相助,蕴含着满满的重庆温暖与力量。

  “眼前一片黑暗,内心却充满光芒”

  当记者抵达陈洪、雷娜夫妇俩的小店时,两人正在店门口跳绳,这也是两人平日里雷打不动的“例行锻炼”。

  “一开始跑个几公里我们都得‘夸’自己一星期。”坐定后,夫妇俩谈起了“入坑”马拉松的过程。

  两年前,“马拉松”对夫妇俩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改变是因为黑暗跑团(重庆站)的成立。

  这个跑团成立于2022年,是一个公益性组织。黑暗跑团(重庆站)负责人卢为说,作为马拉松爱好者,他在一次比赛中偶然成为视障跑者的陪跑员,并深深被其感动,于是将这种公益模式带回重庆,致力于帮助视障人士通过体育运动融入社会、建立自信。在他的鼓励下,夫妇俩踏上了马拉松的征程。

  “起初,我们连跑步的姿势都掌握不好,但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我们学会了调整呼吸,控制步伐。他们就像光一般照亮了我们的路,只要有他们的陪伴,我们就有信心一直跑下去。”雷娜说,志愿者们是他们跑道上的“眼睛”。赛场上,志愿者以一根陪跑绳为媒与他们携手向前,确保他们安全无虞。赛场下,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用爱为视障跑者们注入前行的动力。

  “我想,我们是彼此的光。”白卫华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这次他全程陪同陈洪完成了上海马拉松,“我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所能给予的。尽管他们的眼前一片黑暗,但内心却充满光芒。”

  “热爱的事在脚下,爱人在身旁”

  “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实实在在的事,自然就培养起自信,有了信心和希望,生活就有了光。”陈洪说。

  “每次走上赛场,兴奋、激动、紧张都有。”一旁的雷娜补充道,“我享受赛道两旁的加油呐喊,享受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感受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快感,更幸福的是最爱的人始终在身边。”

  雷娜所言不虚。事实上,夫妻俩一直都是大伙羡慕的神仙眷侣,十多年前,他们相识于一家盲人按摩店,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他们不仅在赛场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中也彼此鼓励。

  “现在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充实。”夫妻俩说,除了跑步,他们还尝试过攀岩、登山,并在黑暗跑团(重庆站)开设的国学小课堂汲取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每日坚持背诗打卡。

  对于夫妇俩而言,“坚韧不拔、乘胜追击”是他们接下来的目标,他们渴望参与更多比赛,尝试更多爱好,也期望用自己的经历鼓舞他人追寻梦想,活出精彩。

  (文/记者 杨潇)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沪苏湖高铁通车运营 “轨道上的长三角”再添新动脉

  • 北京中轴线上的正阳门箭楼恢复向社会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在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云的需求进入到深度用云的阶段。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上云场景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量应用场景需要各专业协同去落地,共建生态是各行各业的诉求。
2024-12-27 10:24
董泽故居始建于明代,是著名教育家董泽先生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董泽先生1925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是云南大学首任校长。
2024-12-27 10:22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同步出堆。
2024-12-27 02:00
朱光亚院士是老一辈科学家中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对朱光亚院士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努力继承朱光亚院士为中国工程院奠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12-27 09:46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2024-12-26 10:37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2024-12-26 09:37
从古至今,工程使技术和科学发挥生产力的功能,反映国家或组织机构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2024-12-26 09:31
激光器广泛应用于通信、医学成像与手术、消费电子等领域,它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
2024-12-26 09:30
国家统计局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4257.4万亩,比上年增加75.2万亩,增长1.8%;单产144.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0.4公斤/亩,增长7.8%;产量616.4万吨,比上年增加54.6万吨,增长9.7%。
2024-12-26 09:19
日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学生吴一迪及其团队的项目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和全国特等奖。
2024-12-26 09:18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扩充至8章60条,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内容。
2024-12-25 09:23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
2024-12-25 09:23
目前还没有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的关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如果家中有急性胃肠炎病例出现的时候,定时地要对家庭中接触频繁的部位,比如说门把手卫生间等进行定时的消毒。
2024-12-25 09: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