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厚植巴渝绿色本底 重庆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重庆观察 > 正文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厚植巴渝绿色本底 重庆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来源:重庆日报2024-09-12 10:39

  不久前,重庆后科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接到了綦江金钗湖水库工程的环评业务,需要获取相关监测数据。此前,该公司需自行开展监测,耗时超过20天,如今通过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自主研发的“环评监测数据一键查”系统进行查询,24小时就可获取相关监测数据。

  “环评监测数据一键查”系统打通数据信息壁垒,将国控、市控环境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与全市工业园区的环评质量监测数据有效整合至数据库内,统一申请入口。

  目前,该系统已免费提供16.3万条有效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累计为 468个总计投资金额300.6亿元的建设项目免费提供环评监测数据,累计节省时间2340天,降低成本1500万元。

  如今,重庆正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夯实绿色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2020年,重庆印发“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将全市国土空间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大类,划分为785个环境管控单元,明确各类空间的责任主体、管控措施等,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重庆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方案(2023年)》又将全市环境管控单元优化调整为818个。

  如今,在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重庆各地都将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重要依据。

  比如:重庆长寿将生态环境管控要求与国土、产业等各类规划充分衔接,将识别出的碳排放重点领域、行业与环境管控单元进行适配性分析,并科学调整、整改;在重庆北碚金刀峡镇,一个养殖产业项目原本选址在此,在项目环评报批前,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发现该项目部分建设范围与生态保护红线重叠,立即协助企业优化项目建设方案。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

  近年来,重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累计出台200余个改革成果文件,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018年,重庆开始探索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整合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加强长江流域重庆段生态环境保护。

  聚焦河流突出问题,重庆连续多年发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联合签发的市级总河长令,在全国率先建立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建立了市、区县、街镇、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实现全市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水库“一河一长”“一库一长”全覆盖。

  重庆还在全国率先启动林长制试点,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网格护林员”的林长制责任体系日趋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根本在制度保障。

  重庆印发了《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及《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规定,推动重庆市各级各部门及干部生态环保认识更深刻、作风更务实、行动更有效,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重大责任。

  近年来,一系列制度举措落到实处,重庆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夯实绿色发展根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织密绿色网络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立下规矩:“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紧接着,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污水管网加速建设、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十年禁渔”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三级“双总河长”和四级河长体系……一项项举措对症下药、系统施治。

  今年1—8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长江干流重庆段鱼类资源量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较禁捕前增加47种,达到93种。

  川渝山脉相连、水系同源,河流相通、生态相依,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

  两地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达81条,流经100多个地市和区县,总长1万多公里。

  2020年,川渝携手设立全国首个跨省市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统筹协调川渝同步开展河湖治理规划、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

  4年来,得益于川渝两地联防联控、共建共享,跨界河流水环境质量、河流面貌持续改善。

  川渝还共建“无废城市”,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个跨省域“无废城市细胞”建设管理规程、评估指南和评估细则。

  为共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川渝还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目前该制度已延伸到滇黔川渝湘豫等6省,并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双城经济圈18条经验做法之一在全国推广。

  重庆正以制度为基础,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织密绿色网络。

  比如,《大渡口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监管机制改革试点方案》首次落实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安全监管责任、明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分级分类管理流程、形成多部门联合监管新局面;璧山在全市率先试行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将全区镇街及相关部门分为三组进行考核,并以空气质量月报、年报排名为奖惩依据,排名靠后的单位需缴纳补偿金奖励排名靠前的单位,奖惩金最高可达10万元。

  近年来,重庆牢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呈现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巴渝风貌。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激发绿色活力

  9月的缙云山,林海苍茫、奇峰耸翠,诉说着“两山”的发展故事。

  曾经,由于无序开发、管理滞后等原因,缙云山出现了居民私搭乱建、违规经营农家乐及酒店、“蚕食”林地等问题。

  2018年以来,缙云山生态整治累计拆除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62万平方米,269宗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同时,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机制,近3年,导入温泉度假、精品民宿、生态农业等产业,实现缙云山片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9.5%。

  如今的缙云山,山清水秀。坐拥绿水青山的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重庆以改革之力,探索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

  近年来,重庆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林业碳票交易、排污权交易等。

  重庆北碚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GEP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构建科学合理的GEP核算指标体系,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即EOD模式)试点工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开发相结合,实现缙云山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在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今年5月,重庆公交集团推出低碳惠民新举措,市民可以通过“碳惠通”小程序直接扫码或绑定公交卡乘坐公交车,“碳惠通”平台自动量化其减排效果后给予碳积分,再用碳积分到平台积分商城兑换公交券,引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截至目前,“碳惠通”平台已登记177家企业,进行碳惠通核证自愿减排量(即CQCER)登记约200万吨,累计交易量约483万吨,交易金额约1.3亿元,平台个人端注册用户超过250万人,累计搭建低碳应用场景近20个。

  2022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印发《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启动。

  截至2024年上半年,重庆绿色贷款余额超7600亿元,同比增长约22%,绿色贷款余额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约13%。其中,取水权质押贷、碳排放权质押贷、转型减碳贷等创新产品累计发放超160亿元。

  (文/记者 陈维灯)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酷暑催热“清凉经济”

  • 多措并举 应对高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