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远行海外 重庆铜梁龙见证“龙友圈”越舞越大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重庆之光 > 正文

远行海外 重庆铜梁龙见证“龙友圈”越舞越大

来源:重庆日报2024-08-05 09:51

  “来,我们把整个流程再练一遍。”近日,重庆铜梁区文化馆内,国家舞龙队队员王月正和队员们排练。金灿灿的铜梁龙紧跟龙珠翩然起舞,舞龙队员们娴熟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铜梁龙的金字招牌来之不易,勤加练习非常重要。虽然近期没有到国外演出的安排,但练习不能落下。”王月笑着说。

  在铜梁,每逢佳节必有龙舞,舞龙可谓家喻户晓。随着重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铜梁龙近年来更飞出巴渝大地远行海外,见证着中国“龙友圈”越舞越大。

  出国舞龙

  外国观众争相合影,文创产品销售俏

  对于今年38岁的王月来说,出国表演可谓家常便饭。

  去年6月,她与队员们一起赴保加利亚参加当地首届龙舟文化节等文化交流活动。这是铜梁龙首次“飞”到保加利亚,作为“文化交流大使”,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丽风采。

  “我负责舞龙珠,通过龙珠引导龙的舞动方向和动态。”王月说,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好难度却非常高——不仅要时刻紧盯舞龙师傅们的走位、观察龙的体态,还要关注场外环境,引导龙与观众进行互动。

  “保加利亚人对铜梁龙非常喜爱,完全没有首次见到中国龙的陌生感。”王月介绍,外国观众的互动积极性很高,争相与龙合影,很多人还表示想体验舞龙艺术,与龙共舞。

  不仅如此,随表演团队一同出海的小彩龙、剪纸、书灯等相关文创产品也广受欢迎。仅6天时间,100多种文创产品就被抢购一空。

  外国友人对这些文创产品的内涵也非常了解,不少人表示会把剪纸贴在窗户和墙上,祈盼带来祥瑞和幸福。

  王月自豪地表示:“中国龙文化在国际上越来越知名,与祖国的强大与开放密切相关,我对铜梁龙‘龙腾海外’的未来充满信心。”

  送龙出海

  精心制作的防火金龙,惊艳亮相英伦

  随着铜梁龙出海的频率越来越高,舞龙队有点忙不过来了。将扎制好的铜梁龙送出海外、鼓励当地培养舞龙队,成为铜梁龙出海的新方式,这也给铜梁扎龙师傅带来了新的挑战。

  今年2月,在2024年“陆海之约·龙腾英伦”中国龙年欢乐春节重庆城市文化英国推广活动现场,一条18米长的金色铜梁龙为当地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这条龙的扎制者正是铜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建。

  为了这条龙的扎制,周建费了不少心。因为走空运,扎制材料必须进行调整以确保防火——编织用竹篾得换成铁丝,裱糊所用布料和彩绘颜料也得换成防火材质。

  “龙象征着威严、尊贵、吉祥、繁荣,颜色通常是艳丽夺目的金色与红色。布料和颜料更换后,颜色会变得暗淡。”为解决这一问题,周建和扎龙团队加班加点尝试了多种材料,终于找到最佳材料与制作方法并如期制作完成。

  虽然亲手扎制过许多出海之龙,但每次在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全场焦点,周建都会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中国龙出海,是对我们手艺的认可和鼓励。”

  龙迎四方

  “笑面铜梁龙”打破刻板狰狞形象

  今年春节期间,重庆·铜梁第十届龙灯艺术节开幕式在央视新闻新媒体、中新网、人民网等10余家海内外媒体及社交平台直播,累计观看人数突破900万人次。

  夜幕下的铜梁奇彩梦园,“风火轮”旋转出层层铁花,流光溢彩,连绵不绝;赤膊的舞龙师傅快速冲出,两条浑身喷涌火花的“铜梁龙”闪亮登场。龙在火树银花中遨游,引得观众们尖叫连连。

  铜梁龙能够成为中国龙文化名片之一,甚至在海外也广受欢迎的秘诀是什么?铜梁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秦启江认为,铜梁龙的成功在于其形象“讨喜”,一副张着大嘴乐呵呵的模样,威严中不失亲切感,更易让观众感受到中国龙欢乐吉祥的寓意。

  凭借这一优势,铜梁龙积极与国际接轨,在交流中寻找发展和突破,扎制材料、造型不断调整,舞龙的技艺随着国家队的成立不断精进,这让铜梁龙越来越有“国际范”。

  如今,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China Travel”热潮汹涌而来,铜梁龙也做好了准备,喜迎四方宾客。

  (文/记者 卞立成)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

  • 习近平接见新疆各族各界代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