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他们,是3200万重庆儿女中的一员,是新重庆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无论是教师、工人、农民,还是企业家、科研人员,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新重庆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光明网重庆频道推出“致敬劳动者 建功新重庆”栏目,集中展示荣获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重庆获奖者和集体单位的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付出和成绩,感受他们的精神和风貌。
龙大轩 图片由西南政法大学提供
龙大轩,现年59岁,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投身教育事业三十六载,龙大轩矢志不渝地承担着本硕博各级教学课程的重任。他怀揣着对三尺讲台的深厚情感和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以浓墨重彩的笔触书写着属于教师的生命华章。
上世纪80年代末,龙大轩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历史学硕士毕业,被分配到西南政法大学教法律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法律史这门学科大有可为,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离不开对传统法文化的吸收与继承。
“我做过小贩,卖过水果。”龙大轩年轻时家境贫寒,为养家糊口,他北上银川,南下深圳,做过台资企业总经理助理,办过工厂、当过法官、做过律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世间百态让他感慨:还是做学问最好。
1999年,龙大轩办完一个较为复杂的案子,一身疲惫。几经思考,龙大轩毅然决定关闭工厂,回到学校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在法学领域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于2005年破格晋升为法学教授。
在司法实践中,龙大轩亲身经历一起案件让自己深受触动:一个小偷偷窃2000元后仅归还1元,却因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而被检察院不予受理。此事令他深感,立法必须科学,必须适应本土实际。
“传承与推广中华法治文化,乃我毕生之愿。”龙大轩深谙法律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在立法过程中必须首要思考法律规定的正义性与适应性。他表示,现行法律体系中诸多规定虽借鉴自国外,但学习与借鉴应有所区分,必须确保法律的科学性与本土适应性。
2011年,龙大轩受邀担任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栏目主讲嘉宾,自此登上了更高的授课平台。截至目前,他已在央视“法律讲堂”录制并播出《儒家法文化探秘》《中华法文化》《中华法制寻踪》等电视节目200余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龙大轩并未满足于现状。他立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百场法文化巡回演讲,将法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多的人。他在孟子故里讲述孝道,让现场观众感动落泪;为政府部门讲解清官文化,让公务员们深受触动。如今,百场演讲的目标早已实现,但他的脚步并未停歇,巡回演讲仍在继续。他以连珠妙语,将法文化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坎里。
如今,龙大轩已成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现代法学》副主编、首届西南政法大学名师、重庆市名师、重庆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以及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的主讲专家。他制定了长达十年的“法律通俗化”普及教育计划,致力于通过出版通俗读物、录播通俗视频、打造文化基地等方式,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意蕴和魅力。(向姝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