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21日,在“AI+校园心理”技术研讨会(重庆站)上,国家关工委、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心理专家及代表研讨时表示,AI技术助力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中小学校的探索实践,让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控、识别及预警更加精准。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并完善心理预警干预等举措。
来自上海交大的领本机器人团队负责人王军博士介绍,该团队以1000万名中国青少年大数据,1万多名全国知名学者、专家的经验数据,以及1000万个家庭教育和心理成长知识点为基础,将AI技术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中小学校,研发出适用于家庭和学校不同场景的AI心理预警模型。这种模型通过精准跟踪孩子的微表情、微动作、声音、文本、行为和生理指标等数据,为每个学生生成定制化的心理画像,并对青少年异常数据的特征进行处理分析,为接下来及时开展心理健康预警、防控干预起到前瞻、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3年专项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已高于成年群体。陆军军医大学赵聪敏教授认为,目前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状况。在人工智能时代,AI技术可提高专家获取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的质量与效率,进而辅助专家对孩子的心理咨询和健康诊断治疗。
重庆师范大学向友余教授表示,当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某一个方向,往往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时间、空间上的自由,也缺乏拼成绩以外的多元选择,这会导致孩子看不到希望、失去成就感,从而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解决这一难点,需立足于孩子心理问题,以家庭为中心做干预是必要的,比如应用AI智能机器人收集家长日常教育孩子的细节,为专家提供思路设计课程等,在家庭教育这个最重要的关口,做好孩子心理健康建设。
针对家长们对学校、第三方及时跟踪、全面掌握孩子心理健康动态信息后有可能被贴上“心理问题”标签的担忧,专家们表示,各方都要自始至终严格保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信息,不得牺牲和暴露他们的隐私权,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胡雪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