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肿瘤患者能吃“发物”吗?长期服用止痛药会上瘾吗?重庆首部癌症患者康复指南为您解答→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健康·体育 > 正文

肿瘤患者能吃“发物”吗?长期服用止痛药会上瘾吗?重庆首部癌症患者康复指南为您解答→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2024-04-10 11:34

  放疗后身体带有辐射吗?肿瘤患者能吃“发物”吗?长期服用止痛药会上瘾吗?癌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最关心的296个问题,都有权威、全面、实用的解答了。4月9日,首部用于指导癌症患者康复的《抗癌日常 康复有方》在渝正式发布,该书以解决癌症患者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传递科学康复知识,推广科学康复理念,目前,已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据了解,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癌症已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癌症康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抗癌日常 康复有方》主编、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常委、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张维介绍,癌症康复是针对癌症患者的身心功能障碍,利用先进、系统的综合治疗和康复手段,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使其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的一种治疗方法。

  该书序言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说,癌症患者结束一个治疗周期后,需要较长时间来恢复身体和心理机能。在这期间,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科学指导,也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和家庭支持。因此,康复不仅是一次治疗的结束,更是对病情的长期把控,是治疗的延续。

  “不过,作为癌症防治的最后一个环节,癌症康复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张维表示,部分癌症患者对康复不够重视,还有很多癌症患者不了解科学的康复知识。在具体实践中,患者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咨询到主管医生,只能通过网络搜索指导建议,而网上的海量信息真假难辨,存在片面性、误导性。如何帮助癌症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为癌症患者编制“康复指导手册”的想法由此诞生。

  据介绍,《抗癌日常 康复有方》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癌症中心张维、程风敏牵头,组织115名长期从事肿瘤防治工作的专家历时1年半创作,四川美术学院布志国团队创作插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放化疗副反应、用药管理、营养支持、社会心理等通用康复建议,下篇为16种常见癌症的个体化康复指导建议。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癌症康复研究和指南,以及大量临床实践和经验,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实用的康复方案介绍,结合通俗易懂的表述,搭配生动形象的插图,将复杂的知识点解析得简单,让读者可以轻松、快速地掌握知识点。

  张维介绍,该书中的296个康复问题来源于临床一线调研,通过对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开展问卷调查、志愿访谈等方式筛选确定,问题科学系统、覆盖面广。

  图书的插画也是一大亮点。“我们以可爱的‘兔子一家人’为设计原型,通过创作家庭对话场景,让图书更具亲和力。”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动画系副主任布志国说。

  据悉,该书将配套出版音频产品《抗癌日常随身听》,以及制作康复日历和短视频产品,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癌症患者的康复指南,抗癌路上的一束温暖的光。”重庆大学出版社社长陈晓阳说。

  新闻多一点》》》

  乳腺癌患者饮食方面有哪些禁忌?

  乳腺癌患者到底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不同的人容易走向不同的极端。有的人是“发物”专家,这也忌口那也忌口;有的人听信“饥饿疗法”,想饿死肿瘤细胞;有的人是“营养达人”,研究各项营养素。

  均衡的营养能为患者的治疗保驾护航,营养良好的患者能更好地耐受治疗副作用。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要从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分析。

  雌激素长时间摄入、肥胖、高脂、饮酒都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所以尽量少吃高糖、高脂、油腻的食物,比如油条、奶油、奶茶、月饼等。

  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水平相关。因此,乳腺癌患者需在饮食上尽量减少富含动物雌激素的食物,包括蜂蜜、蜂王浆、雪蛤、动物胎盘等;但可食用豆制品类食物,因为豆制品主要为植物雌激素,在人体内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降低人体内雌激素的作用,目前普遍认为对乳腺癌患者是有利的。

  胎盘中含有大量雌激素,不管是乳腺癌患者还是健康女性都不可食用。添加元素不详的补品可能含有雌激素,需慎用。

  靶向治疗的患者需忌呋喃香豆素高的食物,如:西柚、柑橘、无花果等,因为含有呋喃香豆素的食物,会影响肝脏对靶向药的代谢,从而导致药物不能被及时排出,增加副作用。

  总的来说维持乳腺癌患者身体强健以及营养均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多菜多肉多维C,戒烟戒酒戒腊肉。多蒸多煮多汤涮,戒烤戒炸戒爆炒。建议五大类食物(粮食类、蛋白质类、蔬菜类、水果类、油类)均衡摄入,在此原则下适当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术后还要特别注意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尤其是优质蛋白,如牛肉、鱼肉等。

  胃癌患者术后出现胃瘫怎么办?

  胃瘫是一种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发生在胃癌手术后,与胃肠道激素分泌有关,一般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有恶心感,呕吐严重,消化吸收困难。一旦确诊应该改善饮食习惯,进食以软食为主,少食多餐,禁食辛辣刺激性、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药物治疗可按医嘱口服多潘立酮片或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胃瘫的恢复是一个缓慢过程,需要耐心对待。如果患者食欲好转,则说明开始恢复了。为避免胃瘫造成的身体负担,最好的办法是预防。

  ①患者在胃部术后早期,应多下床活动,禁食期间适当应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

  ②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健康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③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中,会影响大脑皮质功能平衡,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尽量避免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刺激,才能保证胃的正常蠕动。

  肝癌患者术后多久能够恢复?术后生活上需注意哪些问题?

  一般来说,若行传统开腹手术,术后第一天可以进食,术后3天可下床活动,术后7-9天拆线,大多数患者出院前恢复到术前水平。若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快。

  因肝癌是慢性疾病,术后恢复正常生活即可,生活上需要注意:①作息时间规律。少熬夜,多休息;②加强营养。特别是术后早期患者,尽量做到体重不下降,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若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需温冷软食;③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肝脏损伤药物及保健品;④加强锻炼。有条件可做游泳等运动;⑤学会自我健康监测。每日观察大便及小便颜色,若有异常及时就诊。

  肺癌患者术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肺癌术后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呼吸功能训练。肺癌术后,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进行呼吸功能的训练有助于肺功能的恢复,在术后早期(医院内)可以采取腹式呼吸、吹气球等方式锻炼呼吸功能,后面可以进行散步、慢走,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运动量,如骑自行车、游泳、跑步等有氧运动,训练需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每次训练以自己感到有点累但通过休息身体可以快速恢复为准。

  二是手术侧上肢功能训练。肺癌手术可能破坏切口周围的血管神经肌肉,使部分患者出现肩部僵硬、肌肉萎缩。正确科学地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有助于肢体水肿消退及手术部位皮肤浅感觉的恢复,尽快恢复肩关节的运动幅度,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一般术后胸引流管拔除后就可以开始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家属可以协助完成。训练的动作包括肩关节的上举、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肩胛骨的上升、内缩、外移、旋转,肘关节的屈伸、旋转。对于运动能力受限的动作,每个动作每次训练3~5分钟,每天3~4次,可以在墙上划线做标识,每次锻炼位置要与上次持平或者超出。

  肿瘤患者可以吃辛辣食品(如火锅)吗?

  辛辣的食物主要包括辣椒、胡椒、花椒、生姜等。很多人认为肿瘤患者需要忌食辛辣,吃辣会对病情不利,甚至加速肿瘤生长,然而这是缺少依据的。国内许多吃辣地区的肿瘤发病率、死亡率等方面并没有高于不吃辣地区,吃辣会刺激肿瘤生长加速更是没有科学依据。

  但为什么临床上医生通常会建议肿瘤患者忌辛辣呢?这是因为他们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对胃肠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而肿瘤患者在放疗、化疗后胃肠道本来就比较脆弱。同时需要注意,很多辛辣食物比如火锅、烧烤、炸串等还有一些共同点,就是重油、重盐,这对肿瘤患者康复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建议不吃或少吃。

  肿瘤患者能吃“发物”吗?

  “发物”是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常见的一个词,是基于药物的四气五味而形成的用药经验。也是中医“忌口”的代名词,包括一些药物及食物种类。不同的疾病、服用不同的中药甚至不同的中医,给出的“发物”名单可能不同,但富含营养、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虾、牛肉、羊肉、母鸡、鸡蛋、牛奶等,以及刺激性食物如椒、姜、蒜等往往位列“发物”名单。其原因可能与食物蛋白质过敏、引起消化道症状(如肠激惹)、或与正在服用的其他中药有关。

  现代医学强调食物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发物”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肿瘤患者是否需要吃上述“发物“需要基于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和个体差异。

  需要强调的是: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进食量减少、消化功能差、体重下降快或体重低于正常值、骨骼肌减少、贫血等症状普遍,从增加能量摄入、蛋白质摄入的角度,需要在膳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肉、蛋、奶等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的原因,如果患者对这些“发物”蛋白质过敏,则需要避免。

  (文/记者 李珩 崔力)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