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药用对了能治病,但也要注意不良反应!近日,重庆市药监局发布2023年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共收到报告37434份,化学类药物占了8成多,其中市民最熟悉且家庭小药箱常备的抗感染药占据首位。
去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7434份
2023年度重庆全市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37434份。2008年至2023年,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382943份。
其中,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240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5.37%。收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4319份,占同期报告数的11.54%。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一般来说,所有药品都会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上市后安全监管的重要支撑!”药监人员表示,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安全风险。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尤其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多了,并非说明药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意味着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对药品的评价更加有依据,监管决策更加准确。
化学药品占85.91% 抗感染药居首位
202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已分类怀疑药品36648例次,其中化学药品占85.91%,生物制品占2.93%,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类别依次为抗感染药、肿瘤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镇痛药。其中,前三种药物的排名与国家药监局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3年)》中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例次数排名相同。
抗感染药药物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为何抗感染药更容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专家表示,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抗感染药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品类别之一,使用量大,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种类繁多。
另外,2023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占27.73%、胃肠系统疾病占24.90%,前两位占比之和超过50%,远高于其它系统疾病。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服药之后很快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紫癜,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则要高度怀疑是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就诊。
静脉输液最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报告中的给药途径统计,202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静脉滴注(即静脉输液)给药,占57.07%;之后分别是口服给药28.93%,静脉注射给药3.67%,肌内注射给药1.93%,外用给药1.71%,其它给药途径为6.69%。
怎样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药监人员介绍,不同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如口服给药途径,最常用,相对安全、方便、经济的给药途径;注射给药途径,优点是吸收快,药量准确可控,缺点是未经过人体的天然屏障,直接进入体内,可引起组织损伤、疼痛、感染,甚至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上应根据用药实际,遵循“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活血化瘀”占中药不良反应首位
202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已分类怀疑药品36648例次,其中中药占11.15%;2023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怀疑药品4766例次,其中中药占4.43%。与2022年相比,中药在总报告数中占比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在严重报告数中占比降低了0.90个百分点。
202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中药中,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类别分别是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22.50%)、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9.78%)、祛湿剂中清热除湿药(7.09%)、祛湿剂中祛风胜湿药(4.43%)、补益剂中补阳药(4.31%)。从药物剂型看,注射制剂和口服制剂占比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从药品类别上看,活血化瘀药的报告数量在中药报告和中药严重报告中均居首位。
为什么中药会引起不良反应?“是药三分毒”,中药和其他药品一样,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药监人员表示,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上游新闻记者 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