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四川先后发布关于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四川打造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意义何在?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带来哪些影响?对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又有哪些启发?重庆日报就此对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主任曹亮进行了专访。
重庆日报:四川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从规划层面进入施工阶段,您认为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曹亮:事实上,早在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纲领性文件中,就已经对四川三大省域副中心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明确。
四川陆续下发的三个文件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对《规划纲要》有关内容进行了再部署、再深化、再落实。
同时,《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双城引领,促进两翼协同。双城引领主要目的是提升重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两翼协同意在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互动和毗邻地区协同,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格局。
其中,在北翼支持南充、达州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在南翼支持宜宾、泸州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主轴外,提出要把成渝地区第三大经济体的绵阳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
重庆日报:四川花了近10年来规划打造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您认为这将破解川渝两地目前面临的哪些难题?
曹亮:总体而言,四川打造三大省域副中心,有利于改变成都“一城独大”而且“越拉越大”的局面,解决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23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为60132亿元,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为22074亿元,成都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36.71%,比2020年提高了0.25个百分点),有利于更好地统筹省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2023年,三个省域副中心的经济总量15962亿元,占全省的26.54%,作为新兴增长极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
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而言,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有利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做强南向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促进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双城经济圈南翼高质量发展。
支持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有利于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地推动军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辐射带动川北地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有利于川东北地区全面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围绕做好高铁经济这篇文章,增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促进万达开统筹发展,辐射带动双城经济圈北翼跨越发展。
重庆日报:当前,双城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您认为四川打造省域经济副中心,能否为重庆带来更多的合作发展机会?
曹亮:四川打造三大省域副中心将为重庆带来以下机会:一是推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在当前国内国际新形势下,如果能抢抓国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机遇,进一步提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四川三大省域副中心与我市毗邻地区协同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可以吸引东部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促进更多高能级产业集聚,加速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二是助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指出,要“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宜宾、泸州都因港而兴,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有助于与我市永川、江津等沿江城市联动实施岸线保护开发和航道港口建设,共建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协同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绵阳建设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有助于以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和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为牵引,以各类国省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合力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矩阵。有助于共同争取一批大科学装置在川渝落地,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开展产业瓶颈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四是促进多领域互联互通。南充、达州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有助于南充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同时,与达州、广元、广安、我市合川区等14座沿江城市围绕“港港联动”“干支联动”,在港口利用、航道畅通、航运发展等方面持续深化互动合作,推动嘉陵江水运发展加快迈向“一体化”。有助于川渝两地加速推进万达开、城宣万毗邻合作示范区建设,规划共建产业园区、“飞地园区”,探索创新园区共建利益分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配套。
重庆日报: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正不断崛起,您认为重庆目前是否面临压力?
曹亮:与四川三大省域副中心城市相比,我市区域中心城市发育不足,集聚产业要素资源能力有待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从经济体量来看,重庆除中心城区外,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的城市仅涪陵(1626亿元)、江津(1401亿元)、永川(1281亿元)、万州(1179亿元)、合川(1023亿元)等5个城市,且经济规模均不足2000亿元,与四川三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均超过2500亿元的差距较大(其中,绵阳突破了4000亿元大关)。
从产业规模来看,除中心城区外,重庆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仅有涪陵、江津、永川、长寿、璧山5个区,超过2000亿元的仅涪陵,而四川的宜宾接近5000亿元、绵阳接近4000亿元、泸州超过2000亿元,差距较大。
从优势产业发展看,特色产业新高地在省域副中心加快打造。如,宜宾引进以宁德时代为核心的链主企业,构建起从原材料、组件到电芯、整车、废旧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生态圈,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并持续在晶硅光伏等细分赛道上发力、布局,抢占发展先机。
从科技创新能力上看,优质资源要素在省域副中心也加速集聚。如,绵阳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城,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5家,高等院校15所,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两院院士28名、占四川近一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6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绵阳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国前列、全省首位,位列2023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第17位,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
重庆日报:从四川打造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的路径来看,您认为这对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启发?
曹亮:重庆应学习借鉴四川抱团发展、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等经验做法,组团建设若干市级支撑城市,使一系列重大发展规划、重要政策举措在此叠加,通过开辟新赛道、壮大新动能、培育新优势,形成放大效应。
例如,在渝西地区,将永川—江津联动打造成为南翼新增长极,谋划建设国际开放合作平台,依托枢纽港产业园等加快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打造西部重要的汽摩整车、机电装备及零部件集散出口中心。
将璧山—合川联动打造北翼新增长极,创建国家级、市级、区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鼓励核心企业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同时,加快打造千亿级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基地,协同宜宾等打造“成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走廊”,与天府数据中心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在主城都市区的东部区域,将涪陵、长寿、南川、綦江—万盛建设成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融合互动的渝东新城,承接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更好发挥战略支点作用。
在渝东北地区,支持万州—开州—云阳加快形成产业协同、共建共享、相向发展的同城化新格局。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道优势,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助力打造渝东北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同时,加强万开云与万达开在规划、政策、项目、平台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加快形成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合力。
此外,重庆还应当学习四川宜宾在区域合作模式、纾困政策扶持、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做法。
具体来讲,宜宾三江新区的极米光电作为宜宾与成都“加强区域合作,共推南向开放”签约合作后的首个项目,多年蝉联中国投影机市场出货量第一,打破国外品牌在中国投影市场的垄断局面。
在四川省内开创“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宜宾”“总部在成都、基地在宜宾”的区域合作实践新模式。我们据此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如,加强永川高新区、荣昌高新区、大足高新区、铜梁高新区、綦江(万盛)工业园区与宜宾三江新区的跨区域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同时,主动学习借鉴极米、康佳、朵唯等宜宾电子信息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以及海外市场开拓经验。再如,积极引导我市毗邻地区聚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宜宾重点产业,灵活运用产业链协同招商,推动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等。
(文/记者 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