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进入AI时代,中小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教育 > 正文

进入AI时代,中小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2024-03-09 11:22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的重点也从满足工业时代的知识和技能所需,转向满足数字时代的创新思维、数字素养等高阶能力需求。

  进入AI时代,中小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

  AI发展优化了教育内容和过程,更容易获取海量知识

  “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AI就是父母口中所说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看上去毫不费力,却取得了很大成功。”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看来,今天的AI只是一个勤奋、听话、精力充沛、几近完美的“笨小孩”。

  他举例说,比如打败围棋九段柯洁和李世石的阿尔法狗存储了多达100万盘棋谱,它正是通过学习这些数据才总结出柯洁和李世石下棋的策略,进而提前进行布局。而柯洁和李世石两个人加起来,终其一生也不可能下到100万盘棋。

  需要看到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场景运用在不断刷新人们认知的同时,也给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认为,从“教”的角度看,AI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内容的优化和教育过程的优化。一方面,教师可以获取海量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文献、课件、教学视频等,通过数据挖掘和算法对资源进行分析整理,抽取出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优质教学内容。另一方面,AI可以自动化、智能化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评估,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智能解答和辅导,为教师们减轻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而从“学”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促使个体更快、更便捷地获取海量的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

  在两江新区行远小学,处处可见人工智能应用的痕迹。校长邹贤莲介绍,依托“五智云平台”,校园里建起“行远银行”,学生的校园行为转化为了看得见的数据。学校以“校园币”为媒介,伴随式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还建立了智慧小镇,里面设有议事厅、编程坊、行远邮局等25个应用场景,使得孩子们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接触科学,体验智能技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数字化意识和创新意识。

  未来人才看重个性、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

  “我心目中的未来创新人才,应该在个性、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赵玉芳说,个性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心强,思维方式表现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以及远程连接的能力,而知识结构应该是专家型知识结构。

  在高新波看来,AI时代最需要的能力,首先是创新创造能力,其次是批判思维和决策能力,后面依次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字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审美与共情的能力、协作与跨界整合的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需在中小学阶段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今天的学生将参与和塑造我们所有人的明天,需要的不是纯粹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面对不确定性的坦然,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以及为他人创造价值、成就自己的能力。”在重庆八中校长周迎春心中,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态度至关重要。

  邹贤莲则提出,应对AI时代的到来,除了本身的知识储备和迭代,更重要的是要从“会用AI”进化到“用好AI”。

  她认为,未来的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数字素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要有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跨学科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更不可或缺的,还有社会责任意识以及保持身体健康、情感健康、认知健康的能力。

  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共同发挥引导作用

  今年初,重庆八中、重庆八中宏帆中学上榜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名单。在这项荣誉的背后,与该校近年来开展的创新、创造、创业“三创”教育密不可分。

  “教育是未来事业,需要立足当下,更要有未来视野。”周迎春认为,学校应从塑造学生的场所逐渐变革为支持、服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中心,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知识接受向吸收既有知识并学习创造新知识转变,并通过真实情境的学习与社会联系、与世界联结。

  “AI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立足创新人才的典型特征,也要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赵玉芳和高新波不约而同地认为,未来,要从娃娃开始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在AI时代,一个有爱和好奇心的人,会借助人工智能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邹贤莲坚信,不管AI时代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是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是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保有希望的能力,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能够关注身心、不断适应的应变能力,是能够与他人和世界共情的能力。

  “在中小学阶段,当这些基础打牢了,我们的科技创新、技术发明,才能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动能,才能支撑未来少年成长得更好,学习和生活更加丰盈。”邹贤莲说。

  (文/李志峰 何春阳)

[ 责编:黎奎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莆田仙游: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升级转型

  • 霞光满天“扮靓”南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