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减负一年,这届科研“青椒”不再“青焦”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教育 > 正文

减负一年,这届科研“青椒”不再“青焦”

来源:重庆日报网2024-02-21 15:23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张亦筑 实习生 郑佩茹

  “搞了一年多时间,总算得到了理想的微生物游动模型!”最近,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博凯课题组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34岁的张博凯,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在北京、浙江工作一段时间后,2022年加入西南大学。

  初来乍到,搞科研最头疼的事,就是手上既没钱、又没人。

  不过,通过申请该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去年4月,他拿到2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团队也搭建了起来。

  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过去,青年科研人员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自嘲为科研“青椒”的他们,甚至逐渐成了“青焦”。

  2019年以来,重庆连续启动实施3轮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简称“减负行动”),特别是去年1月启动的“减负行动3.0”,更是将重点放在青年身上,帮助他们“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与活力。

  一年来,作为“减负行动3.0”实施主体,高校、科研院所采取了哪些举措?“减负”效果如何?这届“青椒”还是“青焦”吗?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新入职博士只要申请,学校都给支持”

  拓宽青年科研人员成长通道,让他们“挑大梁”“当主角”

  张博凯长期从事活性凝聚态物理(细菌、微藻、微丝和微纳米机器人)的理论与计算机模拟研究,这是物理学与力学、生命科学、生态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与微生物感染、药物运输、排污控制、海洋碳循环等生命健康、绿色低碳领域息息相关。

  拿到科研的“第一桶金”后,他立马进行了计算机集群硬件升级,让团队有更好的条件做科研。

  在此基础上,去年以来,张博凯还成功拿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并获评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称号。

  如今,他的课题组有了5名硕士研究生,此次在微生物模型上取得重要进展,将为下一步研制微纳米生物元器件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机模拟基础。

  在西南大学,张博凯并非个案。

  “学校出台了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相关办法,明确对青年人员的资助比例不低于50%。”西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袁宏宽说,业务费项目包括科研启动、能力提升、重点发展项目,其中前两类支持人员的年龄分别为35岁、40岁以下,均属于非竞争性经费支持。“比如科研启动项目,新入职博士只要申请,学校都给支持,鼓励他们开展自由探索。”

  与此同时,去年7月,西南大学还立项了20项校级青年领军团队和青年培育团队项目,以及23项“先导计划”青年团队项目,分别给予160万元、100万元、60万元经费支持,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实际上,不仅是西南大学,记者了解到,“减负行动3.0”启动以来,我市多所高校都开展了积极尝试,帮助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拓宽成长通道。

  去年年初,重庆邮电大学创新研发的高校科研项目大数据分析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利用现有的科研信息,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对全校科研人员进行“画像”,通过预判成长轨迹和挖掘潜在价值,做好优秀人才的早发现早培养。

  记者看到,在平台上输入关键词“5G”进行检索,系统就会对科研人员资料、相关科研项目信息、相关成果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精准挖掘出该校5G通信领域青年人才的科研潜力,便于学校推荐这些“潜力股”承担相关重要项目或评选某些人才称号等,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重庆理工大学通过实施青蓝结对传帮带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加入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和“科研”双导师,确保青年人才“人人有团队”。同时,支持青年人才自主组建团队,特别是鼓励组建跨学科、跨单位的学科交叉科研团队。

  “去年,学校共立项支持了10个青年科研团队建设,给予每个团队20万元经费支持。”重庆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冯晋介绍。

  为了给青年人才增加更多发展机会,该校还特别支持青年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支持青年教师到地方政府、企业顶岗锻炼,给予专项补贴,引导青年人才走出“象牙塔”,走进区县、园区、企业,积极开展横向合作,实实在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打酱油的钱用来买醋”更简单方便了

  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考核压力大和事务性负担重,过去是青年科研人员的集中“痛点”。

  有调查显示,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面临考核评价周期短、过于频繁等问题,短期内就要“达标”,让他们直呼“压力山大”。与此同时,在一些单位和团队中,跑腿打杂的非科研事务常常摊派到青年科研人员身上,让他们的科研时间被挤占。“白天奔波忙杂事、晚上熬夜搞科研”,成了很多科研“青椒”们的常态。

  记者了解到,“减负行动3.0”实施以来,我市多所高校院所都出台了相关举措,给“青椒”们“减负松绑”。

  其中,重庆邮电大学通过推行代表作制度,用好科研评价指挥棒,减轻青年科研人员的考核负担。

  “国家提出要破解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四唯’问题,代表作制度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嫄源表示,代表作制度改变了片面将论文、著作、专利、资金数量等与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而是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

  她以论文举例说,推行代表作制度后,该校在推荐申报国家级项目或评选某些奖项时,要求科研人员提交5篇代表性论文即可。“有的科研人员很‘高产’,一年都不止发5篇,但代表作制度更倾向于最有‘含金量’、真正体现科研价值和贡献度的成果。”

  又如,很多国家级项目或课题,都要求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大专家、大教授牵头承担,青年科研人员作为团队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职称评定或考核评价时,其价值和贡献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如今,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团队,可以有额外的职称推荐名额。”李嫄源解释道,项目负责人可指定一名青年科研人员作为技术负责人,在职称评定时,等同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如此,青年科研人员的考核压力减轻,也有了更好的晋升通道。

  如何让青年科研人员从繁杂的非科研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花在“刀刃”上?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便是“减负行动3.0”要解决的具体“痛点”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都采取预算制,这与科研的不确定性本身就存在矛盾。“编制预算时,往往要把项目实施各个阶段的经费使用情况安排得明明白白,然而,等到具体用钱时,很多情况都与编制预算时不一致。如果要调整,就面临层层审批。”一位科研人员坦言。

  “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成了科研人员对经费使用要求“苛刻”最常用的一句吐槽。

  对此,我市在部分科研项目中试点了“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同时,一些高校院所积极探索,进一步简化了“打酱油的钱用来买醋”的手续和流程。

  比如,重庆大学建立了“科研网上服务大厅”,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需要,通过线上平台就可申请预算科目调剂。系统自动识别调剂事项后,不涉及设备费调剂的,就可直接办理,不再需要其他手续。

  实际上,“科研网上服务大厅”整合了该校多个信息系统,通过打通数据孤岛、实行“一数多用”,实现项目申请、合同审核签订、科研经费入账、预算调整、票据开具、项目结题、成果认定等环节一站式办理,无需科研人员在各部门间多次往返,无需在任何环节耗时等待,并可随时随地查询办理进度。

  此外,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通过设立专兼职科研财务助理岗位,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负”,不必苦恼于繁琐的财务事务,潜心开展科学研究。

  “青焦”变“青骄”,担起了重任、挑起了大梁

  调查显示64.81%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减负”有实际效果

  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周志浩,是一名“90”后青年科研人员,主要从事先进柔性传感技术研究。2021年从重庆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了重庆邮电大学。

  入职时间虽不长,但得益于科研项目大数据分析平台的“画像”,他被推荐为重点培养对象。

  为此,平台系统不仅会自动匹配和精准推送相关科研项目信息给他,还会提供一些项目申报流程、参考资料等,帮他节省下不少时间,提高项目申报效率。“以前是我们到处找信息,现在是信息主动来找我们。”

  目前,周志浩已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去年还成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连续3年稳定的资助培养,并入选“香江学者计划”。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凯,是该校刘小康教授纳米时栅团队的一员。近年来,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走出“象牙塔”,在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监,致力于纳米时栅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长为科学城“金凤凰”领军人才。

  ……

  采访过程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系列“减负”举措形成“组合拳”,让这届科研“青椒”们放开手脚、心无旁骛搞科研,“青焦”少了,“青骄”多了,担起了重任、挑起了大梁。

  去年12月,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委联合开展了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有关落实情况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去年,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40岁及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比为75%。同时,27.73%市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由40岁(含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担任主要负责人,较2020年的25%以上增长2.73%。

  从青年科研人员自身感受来看,64.81%的受访青年科研人员表示“减负行动3.0”有实际效果,超过一半的科研人员认为“减负行动3.0”的实施,对科研工作最明显的变化是交流机会增多、考核评价中有更多类型的工作和成果得到认可、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训关怀更完善。

  诚然,让青年科研人员真正“轻装上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当前,有的青年科研人员仍面临一些烦恼。

  我市某科研院所课题组负责人刘伟(化名),近年来一看到有项目申报通知发布,但凡符合条件,他几乎都会让团队去申报。

  “手上拿了四五个项目,还是难免偶尔会心慌,担心哪天‘断粮了’。”他开玩笑说,科研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国家近年来加大对青年人才的非竞争性经费支持比例,但这毕竟有限,团队每年大部分科研经费要靠竞争得来,“不频繁争取项目,就会有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

  另外,在高校,除了少部分的专职科研岗,大多数青年教师都属于教研序列,既有科研任务,也有教学任务,需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作为入职高校不久的新人之一,青年博士杨彦宇(化名)就面临这样的情况——上学期,她一个星期有4天都有课,要花较多时间和精力备课,同时也要承担班导师等学生工作,需要在较零碎的科研时间中整合精力。

  最近学校放寒假,相对于平时,她终于有了整块的科研时间,为此,她选择留在学校,一头扎进实验室拼命赶进度。

  在她看来,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找到平衡,对她这样的新人来说,是一道十分复杂的“必答题”。这既需要青年人才自身努力探索,也需要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给予他们更多引导、帮助和支持。

  “‘减负行动’是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持续迭代、不断优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还将深入推进“减负行动”,更加关注基层单位的科研生态,促进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广泛行动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增强改革举措的配套性和协同性,营造更加有利于青年科研人员勇于创新的“微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力源泉。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年古镇摆起长街宴

  • 台风“麦德姆”在广东湛江登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