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南高校首个专业级音乐厅迎来中国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会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要闻 > 正文

西南高校首个专业级音乐厅迎来中国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会

来源:重庆广电第1眼2023-12-12 17:53

  12月7月晚,中国音乐学院董华教授师生音乐会在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新落成的音乐厅上演,来自市内外的800余名观众共同参加了这场音乐会视听盛宴。董华教授是国内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博士、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随金铁霖教授所领导的教学团队荣获文化部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曾为电视剧《水浒》《汉武帝》《大西北人》,电影《花开的声音》《桃花满天红》《两对半》等二十多部影视剧录制插曲和主题歌。

西南高校首个专业级音乐厅迎来中国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会

 

  本次音乐会以“厚植文化自信,传唱情满三江”为主题,由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董华领衔,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钢琴艺术指导、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奏员邓垚担任艺术指导,中国铁路文工团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博士马小明以及博士一年级学生吴梦雪、硕士二年级学生张群航、本科二年级学生刘伟洲等20余名师生放歌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音乐厅,音乐会由硕士三年级学生夏雨薇主持。

  开场的《芦笙场上》《苗家迎着幸福来》集体合唱拉开了本次音乐会的序幕,吴梦雪、张群航演唱的《我出生在黄河岸边》《放风筝》不断赢得现场热烈掌声,马小明博士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以婉转的声调让现场听众陶醉其中,紧接着演唱的《等你归来》让现场听众领略到了蒙古族民歌的非凡感染力,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校长助理兼音乐舞蹈学院院长王婕在音乐会现场客串一首《花儿美》唱出了音乐会现场喜庆、俏皮的欢快氛围,音乐会尾声董华教授演唱的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新编赶牲灵》把音乐会演出推向了高潮,她的一曲《春风圆舞曲》为年终岁尾和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带来无限向往。最后,全体演唱人员共同唱响《不忘初心》,为本次音乐会画上圆满句号。音乐会结束后,现场听众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大家期待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今后有机会能够更多的来学校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将这里打造成“跨文化传播”的交流基地。

西南高校首个专业级音乐厅迎来中国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会

  演出后,董华教授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说道:很荣幸带领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们来到重庆,在西南地区高校这么专业级的音乐厅开展师生演唱会。通过本次演出,很好的促进了两所高校音乐专业知识方面的交流,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师资培训、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发展。董华教授也建议广大青年声乐学生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多参加这样的音乐会,多听、多感受、多学习。为此,董华教授还将为该校师生开展“自然地歌唱”声乐讲座。

  近年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始终坚持内涵发展、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以跨文化传播为特色的“新文科”,培养开放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涉外人才”。学校以音乐舞蹈学院为代表,逐渐形成跨院校、跨行业、跨国界的办学发展主线,走出了一条以“跨文化传播”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办学新路子。

西南高校首个专业级音乐厅迎来中国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会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置、高质量建设新校区,项目累计投资15亿元,总体34万平方米,被列为重庆市重点工程,今天举办活动的音乐厅又是新校区的重点工程,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其目的就是为学校特色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最优办学空间和条件,不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谈及对学校投入建设与发展,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理事长郭元新说到。

西南高校首个专业级音乐厅迎来中国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会

  特色化、高质量办学发展不光要有“大楼”,而且还应该有“大师”,既要“筑巢”,又要“引凤”。“音乐舞蹈学院以教师提质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关键,与美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等27个国家的专业院校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此次中国音乐学院董华教授师生音乐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更加彰显了我们跨院校合作交流的显著成效,我们还将聘请董华教授为客座教授来指导我们办学发展,我校跨院校、跨行业、跨国界的跨文化传播办学影响力、示范力正在不断形成。”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校长助理兼音乐舞蹈学院院长王婕介绍说。

西南高校首个专业级音乐厅迎来中国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会

  据悉,当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正在全力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评建工作。本次跨院校合作举办师生音乐会既是一次专业教学领域新的尝试,也是一次对外高水平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学校特色化办学的有益实践,对不断夯实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袁其林)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莆田仙游: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升级转型

  • 霞光满天“扮靓”南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