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要闻 > 正文

楼上养老 楼下看病

来源:渝北时报2023-09-13 10:34

  渝北做实“品质养老”有妙招——

   

  “今天有嫩南瓜炒肉丝,还有番茄炒鸡蛋。”临近下午5时,渝北空港佳园老年康养中心3楼已聚了不少老人,他们拉家常,等候着用餐。

  今年3月,在空港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上,空港佳园老年康养中心正式挂牌启动试运营。养老院开在医院里,有医护人员24小时陪护,首批入住的老人们对此赞不绝口。居民林爷爷说:“饭菜好吃,还能有人陪聊天。如果有个头疼脑热马上就能检查治疗,省了跑医院的时间,住在这里我和娃娃都放心。”

  在居民家门口,做实“品质养老”

  “老了,怎么过?”简单几个字,道出不少人对晚年的焦虑。在渝北,“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回应了眼下迫切而多元的城市养老需求。

  空港佳园老年康养中心紧邻空港佳园公租房小区,建筑面积达7041平方米,开设老年康养护理床位100张,医疗床位50张。中心一楼分为医疗区各科门诊、医技科室、预防接种等区域,二楼为中医馆和住院病区,三楼、四楼为康养区。在三楼公共区域,棋牌桌、书画室、休闲沙发、休闲桌椅、阅读书架、按摩椅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常常聚在这里娱乐、拉家常。

  92岁的林爷爷和88岁的邵婆婆是第一批入住的夫妻。每天下午用餐前,林爷爷和老伴都准时出现在三楼的公共区域,坐在椅子上,打开平板电脑玩上一会儿数字游戏。

  “林爷爷刚来的时候,因为消化道出血,便血的情况一直持续,入院以后通过及时补液止血、调整饮食,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谈话间,空港佳园老年康养中心主任姜燕拍下老人玩游戏的视频,发送到微信群里,“每天在群里发送视频和照片,既是让家属放心,也是父母和子女间的情感维系。”

  护士张晗已经麻利地为老两口打好了饭,护工董国琼则细心地将几份菜和饭一块放进破壁机,打成糊状后装入碗中。“卧床的老人无法自行用餐,咀嚼能力跟不上,一日三餐都需要特殊照顾。”董国琼说。

  医养一体化,养老看病一站解决

  养老服务不仅仅只是“养”,还包括“医”。

  与敬老院、养老院最大的不同,以空港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阵地,该康养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医护资源,覆盖糖尿病、高血压、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风湿骨病、颈肩腰腿痛、康复等各专科,能够满足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老人家,今天怎么样,吃得惯吗?”姜燕俯身和正在用餐的匡婆婆交流。匡婆婆如今可以自己走动,而今年初入院时,情况一度危在旦夕。

  “匡婆婆因为脑溢血住院治疗四个月,今年初转到我们康养中心,经过一周护理,能够坐轮椅了,半个月以后,就能够站起来尝试走路了。”姜燕还记得,匡婆婆刚来时半边身子几乎瘫痪,“家人对于康复没太大信心”。入住后,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和日常理疗,老人的情况渐渐好转。

  和匡婆婆一样,大部分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属于免疫力非常低的人群。个别老人常年卧床,除了需要用餐、理发、剪指甲、洗澡擦身等生活护理,还需要心衰等紧急医疗救治,因此对照护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康养中心,除了护士和护工24小时在岗外,每天一大早,值班医生轮流巡房,细心检查老人精神状况和身体各项指标,保障入住老人的安全健康。

  与此同时,在我区卫生健康系统“反哺计划”启动后,空港佳园老年康养中心积极与区内三甲医院“上下联动”,每周二邀请区人民医院专家坐诊,为老人提供个性化诊疗和健康讲座等服务。

  据悉,目前该康养中心已有19名老人入住,以失能、半失能为主,根据功能定位,实行普惠性收费。试营业大半年来,已让不少老人受益。“四楼的康复训练室专门配有直立康复训练床、运动康复训练床、OT综合训练工作台、电动移位机及多种肢体训练器等设施设备。”姜燕介绍,能够为老人提供兼顾日常生活照料的医养结合服务。

  亲人般关爱,守护老人晚年幸福

  贴心的关爱体现在各个细微之处。为了让老人们拥有更大活动空间,面积580平方米的五楼天台被打造为特色“园艺疗法区”。休闲凉亭、休闲桌椅、玻璃廊道、绿植、花卉、小小菜园、养身书柜等设施应有尽有,围栏廊道上的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图谱、养生文化常识丰富着老人们的生活。老人们时常来这里锻炼身体、认养绿植花卉、种植蔬菜,舒缓身体和心理压力。

  今年5月,空港佳园老年康养中心首届天台文艺联欢会在这里举行,老人们各显身手,纷纷展现才艺。氛围拉满的大合唱、信手拈来的二胡独奏、非遗文化川剧变脸展示……欢声笑语中奏响“老有所养”的幸福乐章。

  “今年,我们还将持续推进‘反哺计划’,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医院合作,开辟医院转诊绿色通道,加快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姜燕说,同时还将建强特色科室,将中西医结合与康复理念融入老人的日常诊疗,为更多老人和家庭缓解压力,不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好之托。(本报记者 柯雨)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