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四民”工程提人气 带动乡村大振兴——仙女山街道荆竹村以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要闻 > 正文

“四民”工程提人气 带动乡村大振兴——仙女山街道荆竹村以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武隆微发布2023-03-31 13:13

“四民”工程提人气 带动乡村大振兴——仙女山街道荆竹村以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原村民、新村民”共建归原小镇乡邻中心 视频来源:归原小镇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曾经的仙女山街道荆竹村,与渝东南武陵山片区其他农村一样,土地贫瘠,偏僻落后,全村依赖传统的烤烟产业则“靠天吃饭”,收入极不稳定。为寻求生计,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属典型的“空壳村”。

  如今,在武隆旅游“三次创业”的带动下,荆竹村人才云涌,游客云集,被收录入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个山村在短短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得益于仙女山街道借助大旅游蓬勃发展优势、以实施“四民”工程为突破口,走出的一条乡村人才振兴牵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完善乡村治理的有益探索实践。

  哈雷机车音乐文化节。仙女山街道供图

  01

  面向全球招募村民

  荆竹村对乡村人才的关注点从多维度、全领域推进,采用多种方式对天下人才“一网打尽”。既注意村内“原村民”的提升,又广泛吸引全国人才;既注重网下参与方式,又充分利用好网上渠道。

  草坪烧烤。仙女山街道供图

  荆竹村“四民”工程是仙女山街道以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通过“内育外引”总思路,打造由“原村民、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组成的“四民”村子,从而广泛吸纳荆竹村内、村外、全国乃至境外的各类人才,参与荆竹村乡村振兴建设。

  经过精心孕育的荆竹村“四民”工程运行体系和有效机制形成后,荆竹村对外发布招募令,面向全球招募“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从而吸引天南海北的各方人才和众多网友,为村子建设出一份力。

  “原村民”是荆竹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也是实施“四民”工程建设的最大受益者。通过用好用活乡村旅游学院、荆竹夜校、乡村课堂等载体,激发原村民支持发展、参与发展、谋划发展的内在动力,凝聚起全村加快发展的强大思想合力。

  “新村民”在村里的休闲生活。仙女山街道供图“新村民”则是荆竹村加快发展的最大人才支撑。是指“户籍不在荆竹村,但在荆竹村创新创业、工作学习,长期生活在荆竹村、热爱荆竹村的人”,主要包括创客人才、技术人才、投资者等。

  “云村民”是支持荆竹村加快发展的潜在有生力量。因为时间空间所限,他们可在“云上荆竹”网站自愿申请注册成为荆竹村的一份子,更多相聚于数字空间的荆竹村上。这样的方式可大力吸引国内外市民都来关注荆竹、宣传荆竹、购买荆竹,对荆竹村心生向往、做荆竹村“推荐官”。

  “荣誉村民”则“门槛”相对较高。主要是指“为荆竹村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院士专家学者等领军型人物”,具体包括两院院士、国家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或省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等。专家学者走进荆竹、情归荆竹,将为荆竹发展赋能添彩。

  通过3年行动计划,“原村民”思想素质、技能水平及全村乡村治理成效都将得到明显的提升。面向全球招募的“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数量将突破2万人,助力荆竹村成为全国知名的创客村,旅游助推共同富裕的样板村,全国乡村治理的示范村。

  刨猪宴-乡邻。仙女山街道供图

  02

  人才来了,村里活了

  因为过去的初步尝试,让大家都尝到了甜头。生态旅游初显成效后,偏僻小山村也逐渐吸引了一些人才。

  2012年,土壤专家、市级科技特派员胡蕾来到荆竹村流转了100亩土地,带动村民发展高山水果。经多年试种栽培筛选,如今蓝莓、脆桃,葡萄,梨等多种水果种植成功,她的高山绿色水果被评为“重庆市绿色食品”。“10年了,我已经真正融入了荆竹村,这里是我的家。”胡蕾非常满意自己的新身份。

  由曾经的被动留守儿童到如今主动留守的青年村民李成凤,还从外地带回来一帮小伙伴,他们在村里成立了“武隆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当地企业提供农产品销售、活动策划、包装设计、直播带货等服务。两年时间内助农带货销售600余万,服务企业达40余家,活动策划10余场次。

  农事课堂。仙女山街道供图

  2015年,一个名叫范鲁峰的企业家闯进了这个隐藏在大山中的村庄。

  他在荆竹村为城市人打造了一个梦里田园——归原小镇。归原小镇是集纳农业生产基地+高端民宿产业集群+全域旅居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地。通过保留原有建筑,融入现代创意,实现了新与旧的碰撞,让游客享受到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田园、乐园、庄园的“三园”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模式。

  “我心安处,便是家。”范鲁峰在村子里有了“新村民”的身份,不仅可以参与村子建设,也有机会竞选村委会副主任,还可以在当地享有相关的权益。

  如今,每年都有50余万人次来到荆竹村打卡,“以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的实践让荆竹村成功出圈。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也来荆竹村建立了“向仲怀院士实验基地”,这更是让村子里活跃了起来。基地的建成,让一大批专家学者来此考察交流,分享经验,荆竹村影响力、曝光度再次增加。

  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仙女山街道供图

  “‘云村民’是支持我们乡村发展的强大潜在力量。”仙女山街道街道办主任李鹏程介绍,接下来荆竹村将借助“云上荆竹”网站,推出“我在荆竹有亩地”“我在荆竹有间房”“我在荆竹有头羊”等网上认领营销活动,让更多海内外网友自愿注册成荆竹“云村民”,成为荆竹村的“推荐官”。

  03

  “空壳村”摇变“幸福村”

  这些天,大巴车、私家车、房车,一辆接一辆驶入荆竹村,游客中有书画家、摄影爱好者、歌手、旅游达人、科研人员等。相对于以往的观光游,他们更倾向于深度游。

  仙女山归原农场主活动 。仙女山街道供图

  王帆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她寻着“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足迹,来到荆竹村开展为期一年的调研,为博士论文做准备。

  仙女山街道在荆竹村推出的“四民”工程,也成了推进乡村治理,提升“原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激发乡村活力的有益抓手。

  自从荆竹村引进归原小镇后,今年60岁的“原村民”冉茂禄常年在这里务工。“以前只能靠种庄稼讨生活,如今我们土地流转了,还能就近务工,顺带卖点土特产,收入直接翻番。”冉茂禄笑得合不拢嘴。

  在归原小镇无有图书馆,一位农村妇女正娴熟地为客人调制咖啡。这名妇女是荆竹村本地人,名叫冉光芳,从一位种烤烟的农民成为了一名“乡村咖啡师”,她的人生实现完美逆转。

  “乡村咖啡师”冉光芳。仙女山街道供图

  “目前,荆竹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人均纯收入达22000元,本地村民在村里旅游从业人员中比例超过60%。”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介绍。

  如今,“四民”工程不断释放红利,村民实现就近务工,鼓足了钱袋子,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村里矛盾纠纷自然变少了,上访户更是清零,“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街道”的良好社会治理格局正在形成,新老村民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画面正在绘就。

  村子里的“新村民”多了起来,“原村民”也唱响了凤还巢。杨小波是荆竹村杨柳组的返乡村民,在外定居8年的他,看到村子发展旅游前景广阔,毅然决定返乡创业。他回到荆竹村修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年收入达30万。

  研学活动。仙女山街道供图

  在“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的带动下,“原村民”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手等实用人才,乡村咖啡师、插花师、糕点师等现代旅游服务类人才,农村工匠、竹编棕编手工艺人等非遗传承型人才,乡村民宿管家、特色高山水果等新型产业创业带头人在荆竹村应运而生。

  归原小镇老茶馆夜话。仙女山街道供图

  “空壳村”如今成为人人都羡慕的“幸福村”,“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招募令获得广泛关注。未来,荆竹村村民将由现在的2000余人,增加至2万余人,虽然大部分是在云空间的云村民,但是网上网下人才的齐聚,将会为荆竹村大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荆竹村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

  记者:代娟 图片来源:仙女山街道

  校对:杨丹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