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们冒着雨雪住在街边屋檐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社会 > 正文

他们冒着雨雪住在街边屋檐下

来源:重庆日报2021-04-07 14: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935年1月,为了保障遵义会议顺利召开,中央红军红一军团转战綦江石壕一带。红军纪律严明,爱民亲民,秋毫无犯——

他们冒着雨雪住在街边屋檐下

  3月17日,綦江区石壕镇猫儿山麓的红军烈士墓,两旁的松柏高大挺立,林间不时传出清脆的鸟鸣。

  站在山脚仰望,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重庆日报记者拾级而上,来到了18.6米高的纪念碑前。纪念碑上,镌刻着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长征精神”“碧血酬马列,丹心映长征”“苍山永翠,浩气长存”……

  红军烈士纪念碑的正前方是红军烈士墓,墓的上方矗立着5位红军战士的铜像,碑左侧的松柏林间,是一片碑林,立着七八十块红军宣传标语碑刻;碑林前方,是中央红军长征转战綦江历史陈列室。

他们冒着雨雪住在街边屋檐下

  “綦江是中央红军在渝唯一过境地。当年红一军团过綦江时,牺牲了5名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革命先烈,綦江县委县政府先后在白果村和石壕场附近修建了红军烈士墓。今天我们看到的红军烈士墓,就是政府将5位红军烈士的忠骨迁葬在这里后而修建的。”綦江区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陈平介绍。

  当年红一军团过境綦江石壕时,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转战綦江又有着怎样的意义?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石壕,追寻红军当年那段峥嵘岁月。

  扼占咽喉

  保障遵义会议顺利召开

  从重庆主城出发,经G75兰海高速在綦江安稳互通下道后,再行驶40多分钟便到达红军桥遗址。

他们冒着雨雪住在街边屋檐下

  红军桥全长19米,是一座由石基加木质材料以及小青瓦搭建的风雨廊桥,横跨在洋渡河与高山河两河交汇处。

  “这座桥可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当年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第一、第二师8000多人都走过这座桥。”陈平说,这座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原名两河口桥;由于红军走过这座桥,后来当地的老百姓便叫它红军桥。

  据《红色綦江》一书记载,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后,中共中央决定于1月15日—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就是中共党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但当时,扼守在川南地区一带的川军正虎视眈眈。为保障遵义会议顺利召开,1月10日,红一军团第一师在政委刘亚楼指挥下,攻克娄山关、攻占贵州桐梓县城。随即,先头部队继续向贵州新站、松坎方向挺进,进逼川黔边境地綦江,以防止国民党大部队从川南进入威胁遵义。

  綦江,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自古就有“天下无事则已,有事黔蜀必变,黔蜀变则綦江必先被兵”之说。为扼占咽喉,1月15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团在团长龙振文率领下经过两河口桥,迅速进驻綦江羊角,扼守瑶龙山下川黔交界处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川黔边境九盘子一带的川军和贵州盐防军。经过多番激战,红军将敌军击溃,抢占了安稳、羊角一线的有利战略位置,成功扼住了川军可能进攻贵州遵义的重要咽喉。

  “中央红军在綦江牵制国民党军队,保障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陈平说,红军进入石壕一带,对遵义、桐梓形成了保护屏障,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同时也为部队休整提供了时间。

  到达石壕

  打土豪分粮食 深受百姓爱戴

  遵义会议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了疯狂的围追堵截。

  据史料记载,为冲出敌人的包围,1月20日中央军委制订了《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决定在宜宾与泸州之间北渡长江,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红一军团大部队从17日—20日,在贵州松坎休整了4天。

  为响应这一计划,21日,红一军团8000多人到达了綦江石壕。“红军到达石壕造成了佯攻重庆的假象,牵制了川军兵力,为迅速转道赤水赢得了宝贵的战机。”陈平说,红军在石壕期间,打土豪劣绅,把粮食分给贫苦农民,深受农民爱戴。

  “红军部队来到石壕头天早上,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劣绅做了反动宣传,爸爸和奶奶心里害怕得很,两个人跑得远远的,悄悄地躲到山洞里头。”石壕镇,50多岁的居民王宁说,红军到石壕那年,他的爸爸只有6岁,当时全家住的是木板搭建的板壁房,爸爸和奶奶躲起来后,只剩下年迈的祖母一个人在家守着。

  “祖母曾给爸爸讲过,红军来时,正是寒冬腊月,晚上没有进屋,而是住在街边屋檐下,由于下着雨雪,红军就用油纸铺在地上,有一部分人住在奶奶家后的猪圈旁,离开时还打扫得干干净净。”王宁说。

  陈平介绍,当地的一些老人曾给他讲述过,当时红军在安稳、石壕一带休整期间,没收了几家地主的100多石谷子及腊肉、衣物等,分给缺吃少穿的贫苦农民。红军还自带炊具、盐、米,在村民家借灶煮饭时,都亲自挑水、劈柴,不给主人添麻烦,让老百姓了解到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纪律严明,亲民爱民。反动派污蔑红军的谣言也不攻自破。

  后来,石壕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舍身取义

  红军司务长壮烈牺牲

  “綦江是保障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的最前哨,中央红军过綦江则是四渡赤水的前奏曲,虽然只有短暂的7天多时间,但战略意义非常重要。”陈平说,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红军的坚贞革命信仰以及和人民的鱼水之情,一直指引着石壕村民奋勇前行。

  登上石壕红军烈士墓的186级梯坎后,58岁的綦江区石壕镇综合文化站干部赵福乾脸不红、气不喘。“从2010年开始,我就在石壕红军烈士墓做义务讲解了。”赵福乾说,他每年都要在这里义务讲解上百场,讲得最多的是一位红军司务长的故事。

  中央红军转战綦江时,牺牲了5名红军战士,其中一名便是严格执行红军纪律的司务长。他叫什么名字、多少岁、来自哪里,没有人知道。“我是听着司务长故事长大的,他虽然没留下姓名,但留下了信仰。”赵福乾回忆,他小时候便经常听父亲讲述这位司务长的事迹,久而久之,他便熟稔于心了。

  《红色綦江》记载:1935年1月中旬,贵州松坎盐防军被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击溃,队长姜金全残部逃到川黔交界的瑶龙山寨驻扎,妄图阻止红军前进。1月20日,红军又将其残部打散。次日中午,红军某部在箭头垭场吃完午饭后继续前进,留下司务长和两名战士善后,检查清点和归还借用群众的东西。

  姜金全见红军只剩少数后勤人员,便命令长枪班将箭头垭场包围,短枪班进场袭击。三名红军战士寡不敌众,一人牺牲,一人负伤后突围,司务长则负伤被捕。

  盐防军立即将司务长的随身物品搜去,并对他施以“烧烙铁”“灌石灰水”等酷刑。当晩,司务长被吊在农民赵兴五家坝子边的桑树上。赵兴五见其伤势严重,又饥又寒,便偷偷送了一碗饭菜给司务长。司务长怕殃及赵兴五,坚持不吃。第二天,司务长被残忍杀害。“司务长始终坚贞不屈,未吐露关于红军的任何信息。”赵福乾说。

  上世纪60年代,原綦江县石壕区羊叉乡政府在司务长牺牲地修建了红军烈士墓。1981年,其遗骸被迁葬于石壕红军烈士墓。

  “父亲被这位司务长的事迹所激励,选择参军,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赵福乾告诉记者,“司务长和父亲都是我的榜样,我要一直把司务长的故事讲下去。”

  代代相传

  利用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中央红军过境綦江期间,牺牲了5名红军战士,为缅怀革命先烈,1964年至1983年间,綦江县委县政府先后在白果村和石壕场附近修建了红军烈士墓,并逐步将5位红军烈士的忠骨迁葬在一起。1991年,当地又对石壕红军烈士墓进行了整修和扩建。

  据了解,红军烈士墓由长征诗碑、烈士墓地、烈士塑像、烈士纪念塔、题词碑林、陈列室、红军宣传标语碑林等七个部分组成。如今,石壕红军烈士墓已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去年下半年,綦江对红军桥进行了修缮加固,并将红军桥旁边闲置的土墙房改造成陈列室,供游客参观。

  不仅如此,为让后人更好地瞻仰革命烈士,传承弘扬红军精神,目前,石壕镇正对红军烈士墓进行系统性修缮,预计今年7月1日将正式对外开放。

  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当地决定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石壕镇宣传统战委员令狐克军表示,石壕镇正在进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红魂小镇”的打造,推出石壕红一军团指挥部、红军桥、红军洞等红色遗迹旅游线路。同时,该镇还计划打造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集中展示红军在渝时的图文资料和藏品。

  “在深入挖掘红军史料、修缮红军相关遗址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石壕乡村的全面振兴。”令狐克军说。

  本报记者 赵伟平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盐湖“变身” 山明水秀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