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读2021年重庆警方10件民生实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社会 > 正文

解读2021年重庆警方10件民生实事

来源:重庆日报2021-03-30 19: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6月底前50%以上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8类证明事项派出所推行“便捷办” ■购车后半小时内完成注册登记 ■对高空抛物实现24小时主动抓拍

  解读2021年重庆警方10件民生实事

  3月29日,重庆警方发布今年将要完成的10件民生实事,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就加快提升“警快办”服务能力、推行派出所开具证明“便捷办”服务、提升交管服务社会化效能、持续增加“川渝通办”事项、全力构建全民反诈新格局、推动建立高空抛(坠)物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等10件民生实事进行详细解读。

  加快提升“警快办”服务能力

  将公安机关互联网办事渠道整合至“警快办”,与“渝快办”对接,统一对社会提供服务,并按照公安部“一网通办”要求和“应上尽上”原则,加大政务服务事项上网力度,6月底前,相关事项50%以上实现“全程网办”、20%以上实现“零材料”办理。

  同时,建成重庆公安可信身份认证平台,为全市政务服务、社会单位等提供身份认证。丰富电子证照应用,增加货车通行证、机动车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等电子证照,拓展电子身份证应用场景到政务服务、民宿网约房、高铁临时乘车证明、长途汽车购票、景区购票等需要实体身份证的领域,方便群众生活和出行。

  推行派出所开具证明“便捷办”服务

  对临时身份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等8类群众需求量大的证明事项,推行证明“便捷办”服务。6月底前,建立证明开具便捷办理工作机制,规范各证明事项办理流程,从传统的派出所窗口受理向网上拓展,增设“警快办”受理渠道、开通寄递送达,向群众提供线上“不见面办”、线下“最多跑一次”证明办理服务。

  提升交管服务社会化效能

  持续深化“警企”合作,6月底前,在机动车销售企业全面推行待售国产非营运小型、微型载客汽车资料预先审核、信息预先录入和车辆预先查验,实现群众购车后30分钟内快速完成注册登记;在机动车报废回收企业推出报废机动车远程监销服务,实现渝籍报废车辆“随到随销”,提升车辆报废效率。

  持续优化“警保”联动,12月底前,增设100个警保合作标准化劝导站,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占比超过80%。持续扩大“警邮”共建,12月底前,增设200个邮政代办网点,其中乡镇网点不少于50%,为企业群众办理补换领号牌、行驶证、驾驶证、处理道路交通违法等15项业务。

  持续增加“川渝通办”事项

  通过线上“全程网办”、线下窗口“代收代办”等多种方式,打造川渝通办公安特色服务。年内新增通办无犯罪记录证明、户籍类证明等20项群众需求量大的高频事项,迭代升级已推出的川渝通办事项,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6月底前,争取公安部支持,开展跨省(川渝)异地首次办理居民身份证试点。12月底前,优化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实现“最多跑一次”。同时,协调贵州、陕西、湖南、湖北等环渝省份,推动建立跨省市公安政务服务通办机制。

  按可达性提供川渝毗邻地区110报警服务

  针对川渝毗邻地区通讯信号漂移造成群众报警难、重复报警等问题,协同加强川渝毗邻地区110报警服务统筹,3月底前,初步建立异地接受报警、公安内部转警、同步高效处警的就近快处工作机制;6月底前,以相邻派出所管辖区域为单元,实行“一张图”展示和可视化指挥调度,实现“群众一次报警、两地一体处警”。

  全力构建全民反诈新格局

  持续开展全民反诈专项行动,深化“警企、警银、警通”协作及境外追赃合作,健全涉案资金“及时查询、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工作制度,建成“96110”反诈专线,强化侦查打击、防范管控、综合治理、宣传引导,力争全市电信诈骗案件发案数同比大幅下降、打击处理人数和追赃挽损金额大幅上升。

  推动建立高空抛(坠)物安全协同治理机制

  争取相关职能部门支持,推动建立公安、住建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单位多方联动的高空抛(坠)物安全协同治理机制。依托智能安防小区、老旧小区改造等系统平台和工程建设,安装应用专门设施设备,对高层建筑高空抛(坠)物行为实行24小时主动抓拍、自动取证、实时报警,有效提升预警监测、调查取证、责任认定的能力,预防和减少相关案事件发生。6月底前,在九龙坡区、渝中区、两江新区等地开展试点;12月底前,在各区县推广应用。

  推动建立老弱残走失人员查找和未成年人安全保护机制

  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易走丢失联人员群体提供查找服务,6月底前,在涪陵区、北碚区、永川区等地试点运行,探索建立走失人员查找受理、响应处置、情况反馈等工作机制。推动建立对未成年人溺水预警防范和应急救助机制,持续开展对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整治行动,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推行公安办证办事适老化服务

  在“警快办”增设“关怀模式”“长辈模式”,方便老年人获得智能化服务。推行亲友窗口代办、网上授权代办功能,增加老年人“不见面”办理事项。探索推出居民身份证“口述申请”办,为年老行动不便人员提供方便。在保留现金、银行卡等传统收费方式的同时,对公安办事窗口相关设施适度开展适老化改造。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实行“上门办”“预约办”,方便老年人办证办事。

  健全公安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

  6月底前,在“警快办”开通“好差评”功能,实行“一事一评价”;12月底前,在全市公安办事窗口,全面推行“好差评”评价机制,配备落实相应系统设备。对群众评价数据,实时开展分析研判,对差评和投诉及时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定期回访,不断提升公安政务服务能力。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周松采写)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 西藏:拉萨举办第二届锅庄舞大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