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庆评出10位“最美社会工作者”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社会 > 正文

重庆评出10位“最美社会工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2021-03-29 20: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重庆评出10位“最美社会工作者”

  这些暖心社工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本报讯 (记者 张莎)3月28日,我市举行“最美社会工作者”发布仪式,10位“最美社会工作者”走上闪亮的舞台,展示他们如何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专门的技能,成为助力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力军。他们是:万文、王丽萍、尹顺意、刘锟、成诚、宋瑶平、周灿、周伟鹏、贺添、韩永泉。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社工部副主任刘锟先后推出“住院患儿独立生活计划”“迪士尼欢乐屋”等专业服务项目,累计举办活动30余次,直接服务近400人次。

  对于那些自己曾经帮助过的孩子,刘锟坦言,他们可能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帮助过的孩子都很小,而且与他们相处时间很短,也许他们都不会记得有我这样的一个社工,但即使是短暂的相处,能够在身心康复过程中给他们支持,我就很满足了。”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康复环境,刘锟与社工们除了扮演好医生和患儿家属的沟通桥梁,还需要帮助孩子的家长缓解照顾患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感,为他们提供喘息服务。这样,即使在孩子出院之后,父母也能够更好地照顾他们,让孩子健康成长。

  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社会工作科项目社工周灿,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已有5年。她专注的领域有点特别:老年人临终关怀。

  周灿告诉大家,住在院里的周奶奶曾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年轻时爱好唱歌、跳舞。晚年患病后,她丧失了语言和行动能力。听病房内嘀嗒作响的点滴声、看头顶上洁白的天花板,成了她唯一的“娱乐”。

  在周奶奶快90岁的时候,她的女儿请来周灿,为其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从此,病房里不再是重复的寂静。周奶奶身边时不时就会有志愿者过来表演节目。

  “如果生命的尽头是爱与关怀,我希望每个人的一生都能感到温暖与无憾。”至今,周灿已为上百位重症、垂危的老人及家庭提供临终关怀,定制过300多种服务计划。在她的坚持下,临终关怀服务在养老机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并探索走向社区、居家。

  2020年,当渝中区大溪沟街道人民村社区出现渝中区第一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大家对于疫情认知还不明确的时候,社区副主任、渝中区华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秘书长周伟鹏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不仅做好了小区人员流动的监控、入户配送物资等工作,他还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小区居民开展危机介入、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等服务,得到了小区居民的好评。

  在颁奖台上,周伟鹏提到了自己在疫情期间建立的志愿者“永不退出”机制。

  “我们在疫情初期急需人手,临时招了大量志愿者参与社区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他们的工作大量减少或者没有,志愿者心里会有失落,因为他们很有服务热情很想继续服务社会。”了解到他们这种想法后,周伟鹏就让这批志愿者继续参与到社区日常的各种服务活动中,让他们的服务热情一直保持下去,继续实现他们的服务价值。

  南岸区南坪镇绿荫社工服务中心主任宋瑶平从2006年开始就在社区工作,2013年,她正式转岗成为了一名专业社工。

  宋瑶平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社会工作还需要更多专业社工的加入,接下来,他们会持续加大本土社工培养力度,争取为南岸区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分别培育2名左右的本土社工人才。

  站在颁奖台上,宋瑶平呼吁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社工这个大家庭中,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盐湖“变身” 山明水秀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