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庆中心城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社会 > 正文

重庆中心城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来源:重庆日报2021-03-19 21: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火力全开”

  重庆中心城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本报记者 廖雪梅

  3月18日,来自三峰环境的消息称,中心城区第四垃圾焚烧发电厂(洛碛垃圾焚烧发电厂)前不久实现试运行,目前每天接收垃圾超过2000吨。至此,重庆中心城区产生的原生垃圾全部用于焚烧发电,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

  除了中心城区,更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重庆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市将推进14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随着这些垃圾发电项目建设“火力全开”,重庆开启大规模垃圾焚烧发电模式,进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新阶段。

  焚烧发电主要排放指标

  仅为欧盟最高限额的1/10

  3月17日上午8点,家住九龙坡区二郎街道钢球小区的居民陈女士匆匆下楼,将手中的垃圾扔进了其他垃圾箱中。9点35分,环卫集团的一辆垃圾收集车来到小区,将这袋垃圾运到陈庹路固废转运中心压缩后,再运往走马垃圾二次转运站。这些垃圾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渝北区洛碛镇的中心城区第四垃圾焚烧发电厂。

  在洛碛,陈女士扔掉的垃圾被送到接收大厅,在垃圾储坑里进行焚烧前的干燥和分堆,经发酵分离大部分水分后,便投入焚烧炉内燃烧发电。从垃圾在小区被清运到变成清洁能源,大约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

  第四垃圾焚烧发电厂由三峰环境以BOT模式独资建设,设计处理规模3000吨/天。该项目正式投运后,年可处理生活垃圾110万吨、发电量约6.67亿度,可满足20万户城市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

  据介绍,与中心城区已建成的其他垃圾焚烧发电厂相比,第四垃圾焚烧发电厂更加环保、高效、智慧。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采用烟气超低排放工艺,氮氧化物、颗粒物等主要排放指标仅为欧盟最高限额的1/10。

  全市城市生活垃圾

  焚烧比例超过70%

  在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主要包括焚烧发电、卫生填埋和生物堆肥。与垃圾焚烧发电相比,卫生填埋方式具有无害化处理效果好、适用垃圾面广、处理垃圾量大、操作管理简单、成本较低等优势,但也存在土地资源占用量大、新建填埋场选址困难、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将垃圾焚烧,变“废”为电,蕴含着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测算,将垃圾焚烧并发电可减少垃圾重量的70%至80%,减少90%的体积。此外,一吨垃圾焚烧后还可发300多度电。

  市城市管理局人士介绍,截至目前,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经分类后日均产量约8500吨,已全部实现焚烧处理,处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后,位于洛碛的应急填埋场仅需提供垃圾焚烧发电厂检修及发生其他事故期间的应急保障服务。

  而在全市,重庆已建成中心城区第一(同兴)、第二(丰盛)、第三(江津百果园)、第四(洛碛)、万州、开州、涪陵—长寿、永川、石柱、酉阳等10座垃圾焚烧厂,总处理规模达1.5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比例超过70%。

  2020至2035年

  拟新改扩建22座垃圾焚烧厂

  为提升我国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印发《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建设,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300吨的地区,加快发展以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

  重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也全面提速,将加快构建“工艺先进、布局合理、全面覆盖”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体系。

  市发改委人士透露,我市正编制《重庆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2021-2035年)》,目前已完成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并征求公众意见。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2020至2035年,全市规划新(改、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厂22座。这些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焚烧处理能力1.42万吨/日。

  未来,重庆更多地区将有望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其中,仅2022年一年,武隆、垫江、合川、綦江等4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将陆续完工,处理规模达400吨/日至1000吨/日不等。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盐湖“变身” 山明水秀

  • 上海:沪港高铁动卧列车准备就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