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机制创新引领公众参与,多元合作共谋小街焕新
——东城区朝阳门、东四、建国门街道责任规划师参与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实践
导 读
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东城区于2017年在全市率先全面开展责任规划师工作并制度化,推动责任规划师扎根基层,作为链接空间规划与社会治理的桥梁。核心区控规获得批复后,各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建设与基层治理相互促进,不断拓宽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在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工作中,朝阳门、东四、建国门街道的责任规划师们深入调研挖掘问题,协调沟通各方意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全程监督项目实施,整合资源助力工程推进,全面发挥了重要的专业支撑作用,成功实现了小街的“共治·焕新”。
工作概况
朝阳门南北小街北起南门仓胡同,南至建国门内大街,全长2.3公里,是元大都以《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理念搭建的路网格局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核心区控规“四横五纵”城市干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2月,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综合提升及周边区域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正式启动。在东城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城管委组织协调,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东城分局、东城区园林局等相关部门跟踪指导,沿线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所在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全线规划统筹,开展街道环境整治提升方案设计以及沿线店铺形象提升,并全过程参与项目落地实施。
朝阳门南北小街现状及历史区位示意图
在工作中,责任规划师团队坚持规划引领全局,以街道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推进多主体片区综合性城市更新。坚持公共利益优先,聚焦主要矛盾精准研究设计策略,提升方案综合效益;并创新开展公众参与,联动政府部门、责任规划师、设计单位与沿街商户,凝聚多方共识。从环境整治提升到城市治理,全方位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径,将小街打造成“小而稳、小而美、小而活、小而精”的标志性线性公园与基层精细化治理示范工程。
2023年10月,小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破土动工。2024年1月,“共益·创生——朝阳门南北小街生活性服务业从业者能力培育行动”正式启动,与小街环境整治提升同步推进。2024年10月,小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竣工,总体改造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经验与方法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朝阳门南北小街沿线三个街道的责任规划师牵头单位,深耕区域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在东城分局的统筹指导下,责任规划师团队通过持续探索,推行共议、共创、共建机制,建立了深厚的社区培育工作基础和丰富的沟通渠道,并搭建起连接各级部门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桥梁。
为实现更持久、更积极的环境整治提升效果,责任规划师团队积极探索“社会利益主体参与街道环境整治提升”的新思路,着力从机制层面破解街道整治提升“政府包办”的单一模式。通过鼓励沿街商户参与出资,共同实施小街沿线立面整治提升,探索一套多方参与、共商共治,推动基层精细化治理、城市可持续更新的综合解决方案。
用详实的调查摸清底数
街道、区城管委、责任规划师团队、设计团队组织建立项目组委会,对小街沿线商户开展问卷调查,重点商户一对一访谈。通过系统分析确定以牌匾、橱窗作为主要改造内容,提前研判商户出资预期,为后续的参与式更新奠定可行性基础。
责任规划师团队及项目组成员对沿街商户进行走访调研
用实际的行动释放善意
针对商户集中反映的痛点问题,如封闭绿地阻碍通行、非机动车位不足、占道设施杂乱等,责任规划师团队与道路、景观专业团队协同联动,设计统筹,把商户改造诉求系统整合到小街整治提升工作中。一方面,通过取消围栏、打破封闭绿地,整合慢行、停车、绿地资源,统筹街道空间利用,优化绿地布局,打造小街步道公园。另一方面,通过开辟非机动车停放空间,挪移占道电箱、改造局部污水管线,有效缓解停车难题,彻底解决人行道通行不畅和污水返油等问题。
公共空间改造断面优化示意图
用政府的力量兜住底线
属地街道组织对存在占道经营、违规牌匾、环境脏污等问题的商户进行限期整改,并同步进行法规宣讲,督促沿街商户自觉树立“自家门面”与“城市客厅”同标同责的意识,守好公共利益底线。
用专业的优势创造价值
为破除小街商户对于“牌匾提升”等同“千篇一律”的顾虑,项目组委会编制了《朝阳门南北小街社区生活性服务业综合提升指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城市管理的限制性要求,并介绍大量优秀实践案例。针对存在执法模糊地带的管理要求,形成统一解释,为商户个性化、合规化改造牌匾、橱窗赢得政策空间。
朝阳门南北小街社区生活性服务业综合提升指南
用社会的力量赋能设计
结合小街整治提升工作进展,项目组委会向小街商户和社会发布了商户招募令和公益设计师招募令,约100家商户、33家青年设计师团队113人(含7家高校教师领衔团队、4家设计工作室及22家研究生团队)接受招募。通过“一对一”配对,组建“店铺工作组”,形成“政府搭台、商户唱戏、专业助力”的良性互动格局。
商户与设计师配对,组建店铺工作组
用教育的方式引导观念
面向“店铺工作组”开展多次培育活动,邀请优秀设计师、规划师、优秀店铺店主、高校教师、书法老师和基层商业品牌策划专家,对店铺设计、牌匾橱窗设计、老城风貌保护、小微品牌打造等开展集体授课。各工作组内部同步开展店主专题培育,同时由责任规划师团队积极对接中社社会发展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商户由“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
店主专题培育活动
成效与收获
经过反复沟通、持续打磨,80余家店铺和改造咨询师达成一致,完成店铺提升改造方案。50余家商户、沿线单位及中社社会发展基金会共同筹集资金百万余元,在小街礼士胡同到干面胡同段实现了连片亮相。
朝阳门南北小街前后对比及部分特色商铺
此外,小街改造也吸引了沿线单位的积极加入,例如,面向史家小学学生,责任规划师组织开展了“小小规划师”专题工作坊,邀请同学们与专业老师共同完成苔花画廊的作品绘制及布展。这类“参与式更新”在带动沿线各方共创的同时,也激发了小街的在地文化,为实现“要我更新”向“我要更新”的理念转变,奠定了扎实基础。
史家小学师生参与“苔花画廊”共创
工作展望
在朝阳门南北小街的整治提升中,责任规划师团队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积极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以环境整治提升为契机,试行了多方“共谋、共建、共享”的街道治理模式。未来,责任规划师团队将继续坚持创新探索,为责任规划师制度持续发展贡献更好的实践经验与思路。
本内容由东城分局、勘察设计处、市规划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