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导 读
为了贯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核心区控规,激发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举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共筑名城保护智慧新篇——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活动由交通银行西单支行协办,旨在将传统文化保护、公众参与和青少年科普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激发参与热情,共同为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近日,第八期专家进校园活动在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顺利开展。首都博物馆芳华讲解员苏武骏受邀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人之源,城之始,都之源,河之端”的精彩讲座。
讲座内容
讲座伊始,苏老师首先带大家回溯了“人之源”。苏老师重点介绍了在周口店遗址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展示了北京地区长达七十多万年的人类居住历史。苏老师特别提到,这些古人类化石中体现出的“铲形门齿”特征,是东亚早期人类演化的重要见证,揭开了北京地区的人居史序幕。
接着,苏老师讲述了“城之源”,揭示北京作为世界最早建立的城市之一的证据。苏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燕国遗址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盉”和“克罍”的相关资料作为例证。青铜器上的43字铭文“令克侯于匽(燕)”确切地记载了周武王分封召公长子“克”为燕侯的历史事件。苏老师强调,这些地下出土的文物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确凿无疑的物证。
随后,苏老师转向了“都之始”,描绘北京如何从北方重镇跃升为王朝都城。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实行五京制,将幽州(现北京)升为辽南京。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153年,女真族金朝皇帝完颜亮力排众议将首都从哈尔滨阿城迁到辽南京并改名为“中都”,由此北京成为金朝都城。苏老师特别介绍了在广安门附近金中都遗址出土的“铜坐龙”文物的相关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女真渔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包容。
最后,苏老师聚焦于滋养都城的“河之端”——大运河。苏老师向大家展示了隋唐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的线路变化并且介绍在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主持下,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到达了大都城内。郭守敬巧妙地引昌平白浮泉等西山诸泉,经人工渠道汇入今天的颐和园水域,再引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最终连通通州,保障了漕运直达京城。苏老师还展示了在旧鼓楼大街出土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的相关资料。这件文物上融合了凤鸟牡丹纹饰与扁壶造型,形象地展示了大运河作为纽带,如何促进南北文化、农耕与游牧文明在元大都的深度交流与共生。
在苏老师的讲座结束后,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同学们积极提问。五年级学生李子周好奇清朝建立后对于北京城的完善,苏老师说明其核心变化在于实行“旗民分居”,并补充了清朝重点完善西郊“三山五园”的情况;五年级学生李云帆则关心元朝大运河为何改道,苏老师则结合运河地图解释元朝大运河裁弯取直,既是因历史时期战乱导致的河道淤堵及黄河改道等自然因素,更是元大都成为南北统一中国的首都后,为巩固统一、强化管理、保障物资供给的必然举措;五年级学生程元熙问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苏老师用明代边防地图说明了北京作为抵御北方边患前哨的关键地位。这些互动问答,进一步拉近了同学们与厚重历史的距离,深化了对古都北京的理解。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共筑名城保护智慧新篇——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持续推进,展现了西城区落实核心区控规、推动传统文化普及的创新实践。活动组织专家走进中小学,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学生们不仅拓宽了文化视野,更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守护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下一步,西城分局将持续发力,并紧密结合西城区教育特色,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期望通过共治共建共享的方式,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让此系列活动成为孩子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关键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