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京做强高精尖产业(活力中国调研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北京> 要闻 > 正文

北京做强高精尖产业(活力中国调研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6-23 08:57

  这些高精尖,都是“北京造”——

  高度850千米,天上飞的谷神星一号火箭直冲云霄,5月19日搭载4颗物联网通信卫星进入近地预定轨道。

  精度0.02毫米,地上跑的天工Ultra机器人灵活自如,4月19日赢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

  尖端4条微型臂,刀尖“舞”的术锐手术机器人“手到病除”,4月2日在欧洲临床首秀,医患相隔8000多公里,医生远程为患者切除肿瘤。

  …………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亮点频现。

  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强调,北京要“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牢记总书记嘱托,北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智能制造等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北京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培育高精尖产业,找准高与低的平衡点,北京以高新技术塑造低成本优势。

  耳畔机声隆隆,眼前火花四溅,步入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在激光束的“精雕细琢”下,一枚火箭发动机零件已初具雏形。谁承想,助推火箭奔赴星河的发动机,竟出自3D打印机。相较传统模式,生产周期缩短至1/6,造价成本降至1/10,发动机重量“瘦身”一半。成立7年来,星河动力成功发射火箭19次,将81颗卫星送入太空。

  下好创新先手棋,一子落而满盘活。连续6年,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2023年,国内首条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增材制造智能产线落户北京,10余种航天装备4000余件产品实现3D打印。从C919大飞机到嫦娥探月工程,越来越多大国重器的“北京造”零部件出自3D打印。跨过研发周期长、投资大等准入高门槛,北京聚集商业航天企业逾300家。2024年,全国民营运载火箭超九成发射由北京企业实施。

  ——发展高精尖产业,把握精与广的方法论,北京为精密设备拓展多场景应用。

  指尖翻飞,轻旋细捻,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全球首款蛇形臂单孔手术机器人正“徒手”剥鲜蛋。800多项专利技术“傍身”,尖端4条微型臂游刃有余,将0.17毫米厚的鹌鹑蛋壳逐一剥掉,下方蛋膜薄如蝉翼,厚度仅50微米,始终完好无损。刀尖演绎自主创新,这款机器人已完成手术1000余例,广泛应用于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领域。

  致广大而尽精微,千行百业赋动能。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5部门印发文件,“支持一批机器人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场景首试首用,加速产品研发迭代”。2023年以来,北京已有199种机器人在134种场景落地,汇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57家,居全国首位。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逾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引领高精尖产业,打通产与研的立交桥,北京以政策牵引助推产学研融合。

  主驾座位没司机,方向盘能自动运行,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卡车反应速度仅0.1秒,奔驰在京津塘高速公路上。“‘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企业自动驾驶卡车货物运输量近100万吨。”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衡宇说,这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出的异地互认机制,企业在北京积累的测试里程,也能获得天津、河北主管部门认可并准入。目前,京津冀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累计逾6000万公里,打造了国内最大智能网联汽车城市级应用场景。在北京辐射带动下,京津冀三地主导产业实现由传统加工向汽车、电子等高端制造的转变。

  牵住改革“牛鼻子”,打出政策“组合拳”。从资质破冰到主管部门全周期护航,小米汽车工厂项目拿地即开工,仅用14个月时间建成投产,汽车上市仅14个月即交付逾25万辆。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后来者”,小米汽车跑出创新“加速度”。“这离不开北京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表示,“软”环境的支持,“硬”政策的支撑,孕育了一批像小米一样的创新企业。2024年,北京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00亿元,为中小企业清欠12.9亿元。截至去年底,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

  锚定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北京正力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记者 孔祥武 王昊男 戴林峰)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画好“同心圆”,汇聚发展“向心力”

  • 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