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京做强高精尖产业(活力中国调研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北京> 要闻 > 正文

北京做强高精尖产业(活力中国调研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06-23 08:57

  这些高精尖,都是“北京造”——

  高度850千米,天上飞的谷神星一号火箭直冲云霄,5月19日搭载4颗物联网通信卫星进入近地预定轨道。

  精度0.02毫米,地上跑的天工Ultra机器人灵活自如,4月19日赢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

  尖端4条微型臂,刀尖“舞”的术锐手术机器人“手到病除”,4月2日在欧洲临床首秀,医患相隔8000多公里,医生远程为患者切除肿瘤。

  …………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亮点频现。

  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强调,北京要“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牢记总书记嘱托,北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智能制造等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北京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培育高精尖产业,找准高与低的平衡点,北京以高新技术塑造低成本优势。

  耳畔机声隆隆,眼前火花四溅,步入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在激光束的“精雕细琢”下,一枚火箭发动机零件已初具雏形。谁承想,助推火箭奔赴星河的发动机,竟出自3D打印机。相较传统模式,生产周期缩短至1/6,造价成本降至1/10,发动机重量“瘦身”一半。成立7年来,星河动力成功发射火箭19次,将81颗卫星送入太空。

  下好创新先手棋,一子落而满盘活。连续6年,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2023年,国内首条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增材制造智能产线落户北京,10余种航天装备4000余件产品实现3D打印。从C919大飞机到嫦娥探月工程,越来越多大国重器的“北京造”零部件出自3D打印。跨过研发周期长、投资大等准入高门槛,北京聚集商业航天企业逾300家。2024年,全国民营运载火箭超九成发射由北京企业实施。

  ——发展高精尖产业,把握精与广的方法论,北京为精密设备拓展多场景应用。

  指尖翻飞,轻旋细捻,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全球首款蛇形臂单孔手术机器人正“徒手”剥鲜蛋。800多项专利技术“傍身”,尖端4条微型臂游刃有余,将0.17毫米厚的鹌鹑蛋壳逐一剥掉,下方蛋膜薄如蝉翼,厚度仅50微米,始终完好无损。刀尖演绎自主创新,这款机器人已完成手术1000余例,广泛应用于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领域。

  致广大而尽精微,千行百业赋动能。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5部门印发文件,“支持一批机器人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场景首试首用,加速产品研发迭代”。2023年以来,北京已有199种机器人在134种场景落地,汇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57家,居全国首位。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逾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引领高精尖产业,打通产与研的立交桥,北京以政策牵引助推产学研融合。

  主驾座位没司机,方向盘能自动运行,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卡车反应速度仅0.1秒,奔驰在京津塘高速公路上。“‘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企业自动驾驶卡车货物运输量近100万吨。”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衡宇说,这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出的异地互认机制,企业在北京积累的测试里程,也能获得天津、河北主管部门认可并准入。目前,京津冀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累计逾6000万公里,打造了国内最大智能网联汽车城市级应用场景。在北京辐射带动下,京津冀三地主导产业实现由传统加工向汽车、电子等高端制造的转变。

  牵住改革“牛鼻子”,打出政策“组合拳”。从资质破冰到主管部门全周期护航,小米汽车工厂项目拿地即开工,仅用14个月时间建成投产,汽车上市仅14个月即交付逾25万辆。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后来者”,小米汽车跑出创新“加速度”。“这离不开北京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表示,“软”环境的支持,“硬”政策的支撑,孕育了一批像小米一样的创新企业。2024年,北京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00亿元,为中小企业清欠12.9亿元。截至去年底,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

  锚定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北京正力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记者 孔祥武 王昊男 戴林峰)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莆田仙游: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升级转型

  • 霞光满天“扮靓”南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