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导 读
桦皮厂胡同8号楼原建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使用,楼体出现各类安全隐患,安全鉴定为D级危楼。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强烈,但因该楼已转为个人产权,危旧楼房改建项目面临着无管理主体、权责分散导致审批难等问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坚决扛起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责任,探索建立党建和业务“目标融合、路径融合、服务融合”工作模式,依托“共学新思想共担新使命”联学共建平台,会同委相关处室及区住建委、区房管局、新街口街道等单位凝聚合力,成功破解危旧楼改建难题,推动老城保护更新和民生改善,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建前的桦皮厂8号楼
改建后的桦皮厂8号楼
抓目标融合,实现党建与规划双引领
党组工作谋划与核心区控规落实相融合
在全市尚无个人产权楼体改建经验背景下,西城分局领导班子将危旧楼改建模式作为一号调研课题,选定“桦8项目”作为试点,推动核心区控规转化为具体实践,形成《危旧楼房改建一体化问题研究报告》。
党建清单与规划任务相融合
西城分局机关党委不断深化“红墙先锋工程”,绘制党建和规划一张图,将“桦8项目”纳入党建年度计划,作为机关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合理确定道路红线宽度,优化新建楼体户型,加装电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抓路径融合,实现部门界限与常规模式齐突破
政治担当与民生工程相融合
在无先例可参照的情况下,西城分局各级党组织围绕“该不该、能不能、怎么办”作价值判断,锚定“改建好一栋楼,带动一大片”,下决心啃硬骨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局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敢于担当、勇于破题,为项目推进夯实思想根基。
党建共建与业务攻坚相融合
通过党组织搭建平台,西城分局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规划、住建、发改、房管、街道等10余个部门共同参与,打破单兵作战模式,部门“一把手”始终在一线调度跟进,在突破瓶颈和群众工作上凝聚部门合力。
问题导向与改革创新相融合
项目一线党小组深入走访居民、梳理问题清单、逐个破解难题。针对现有产权主体无法直接办理审批问题,西城分局创新“产权主体不变、实施主体代建”方式,从源头打通规划、建设审批堵点;打破“先首次后转移”传统登记模式,创新采取“一户一首次”办理路径,注销登记与首次登记同时段办理,切实打破“制度壁垒”,一并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消除居民后顾之忧。
“双报到”机制与专业优势相融合
党员干部发挥部门政策优势,用心用情宣讲政策,帮助居民算好长远账、经济账,把“民生工程”办成了“民心工程”。
规划、住建、街道、施工单位等部门联合推进项目进展
党员干部深入“桦8”开展实地调研
抓服务融合,实现工作效率与服务能力双提升
服务群众与工作效能相融合
党员干部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紧密融入“桦8项目”中,率先将“告知承诺制”引入危旧楼改建。建设单位承诺后即时核发许可,从“事前审批”转为“事后监管”,将选址、划拨、规证总用时减少80%,规划审批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首次采用新型装配式建筑工艺,将建造工期缩短75%以上,仅用半年就完成居民原址回迁入住,实现“交房即交证”。
基层治理与服务能力相融合
西城分局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桦8项目”启动伊始,党员干部就主动思考老楼新生后的管理维护,带领责任规划师参与街区精细化治理,协同属地街道指导居民成立业主委员会,引入专业物业服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依托该党建业务融合模式,西城分局成功破解“桦8”改建难题,实现全市首个独立产权成套住宅危旧楼改建项目。该项目被评为2024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优秀项目和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桦8”党建业务融合案例也成功入选《北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案例汇编》。
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将紧紧锚定“以规划落地引领美丽西城品质提升”目标,高标准、精细化抓好核心区控规落地实施,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存量空间改造等工作中深度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力争形成更多“西城范本”,让“桦8经验”发挥更大效益。
作者:连雅迪 来源:规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