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京中小学科学教育“二十条”发布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北京> 要闻 > 正文

北京中小学科学教育“二十条”发布

来源:首都教育2025-01-03 13:28

  日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提出要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等内容。一起来看详情。

  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少于10%课时

  ■ 基于集团化办学一体化设计成员校科学类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小初高学段衔接,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学校开发高质量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

  ■ 突破单体学校局限,推进集团内课程、教学、师资、教研等优质要素加速流动重组。研制科学类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和学习任务单,推出一批科学类优秀课程教学案例。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

  ■ 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好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普通高中阶段积极开展科学类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制定各学科实验教学指导意见和指导手册,培育实验教学精品课程。将初中物理实验考试和初中化学、生物学实验考查落到实处。

  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

  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

  ■ 进一步发挥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协调联动、统筹管理、研究引领作用,探索构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学段的科学教育共同体,建立首都特色、首善标准的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

  ■ 发挥在京高校科研资源优势,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数学节、科学节系列活动,组织数学与人工智能、天文与航天、能源与材料、机械与电子、生物与医药等主题的特色夏(冬)令营,形成以“两节两营”为支撑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

  ■ 建立市、区、校三级培养体系,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汇集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培养基地。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科学高中,探索衔接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

  ■ 鼓励高校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与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基地。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更好衔接。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开拓科研视野。

  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

  至少有1名理工硕士科学教师

  ■ 支持在京师范院校和高水平综合大学加强科学教师培养。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和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展示活动,增强全体教师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

  ■ 加强科学类专职教研员队伍建设,开展骨干教研员培训。建立跨区域校际科学教育教研联盟,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方式,为科学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探索科学类课程及教师的多元评价机制。

  ■ 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 1 所科普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畅通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交流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

  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

  开展特色实验教学或实践活动

  ■ 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重要内容,健全准入机制,鼓励引进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参与课后服务。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特色实验教学或实践活动。搭建传播平台,支持科普、科幻阅读,鼓励学生讲好自己的科学探究故事。

  ■ 分级分类充分开发社会大课堂资源,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学生金鹏科技团等高水平学生科技社团建设。利用少年宫、科技馆、校外培训机构优势,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有益补充。

  ■ 积极动员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建设科学教育基地,配备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培训专业指导人员。引导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悟劳动精神、创新精神。

  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

  规模标准等应合理规划

  ■ 着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开发面向学生的科学教育智能体,为教师教学提供AI助手,为学生学习提供AI学伴。以国家和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提供多元化、数字化的科学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学校科学教育场景与网络科学教育场景的有机结合。

  ■ 合理规划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各区和学校根据需要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优质的科学教育服务。指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引导竞赛活动与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和特长。

  社会单位要免费或优惠

  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服务

  ■ 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社会单位要坚持公益定位,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服务。统筹各方资金和项目,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探索科学教育监测机制和科学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将中小学科学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学教育活动,用好社区资源,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选树在科技创新、科学教子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家庭典型,打造多渠道传播展示平台。

  ■ 充分发挥国家级实验区、实验校辐射带动作用,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打造100个科学教育特色品牌。鼓励各区建设示范性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心。发挥好北京市在教育部科学教育联盟和协作组中的统筹作用。

  ■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推动主要媒体开设科学教育专栏,支持原创科普、科幻作品创作。广泛宣传报道推广科学教育好经验好做法,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根据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大科学教育观,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立足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聚集的禀赋,结合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围绕全员科学素养提升、科学家潜质培养、协同育人统一战线和家国情怀培育四大目标,统筹推进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发现培育、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科学教育资源集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六大行动,结合实际制定以下措施。

  一、坚持面向全体,实施学校科学教育提质行动

  1.健全科学课程体系。基于集团化办学育人新载体,一体化设计成员校科学类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小初高学段衔接。全面落实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教材,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学校开发高质量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注重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逻辑以及科学史等科学素养,浸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开展中小学科学类课程实施监测,为科学教育提质提供规范支撑。(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协)

  2.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突破单体学校局限,推进集团内课程、教学、师资、教研等优质要素加速流动重组。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真实问题驱动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研制科学类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和学习任务单,推出一批科学类优秀课程教学案例。通过集团化、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等机制帮助生态涵养区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上好科学类课程。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统筹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注重对全体学生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培养。(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协)

  3.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教育。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探索贯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融合性、跨学科、整合式教育模式,探索融入必要的艺术、人文学科元素。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好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普通高中阶段积极开展科学类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和工程实践,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校建设学生创客空间和科学创新实验室,融入工程实践和人工智能要素,培养学生包括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在内的综合素质。(责任单位:市教委)

  4.强化学校实验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扭转实验教学笔试化、视频化和记忆化倾向。制定各学科实验教学指导意见和指导手册,培育实验教学精品课程。修订中小学办学条件装备标准,及时更新实验器材,支持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鼓励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改造,形成复合型、创新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开展实验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督促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将初中物理实验考试和初中化学、生物学实验考查落到实处。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集展示、体验、探究、协作、交流于一体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责任单位:市教委)

  二、坚持衔接贯通,实施创新人才发现培育行动

  5.升级青少年创新学院。进一步发挥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协调联动、统筹管理、研究引领作用,统筹全市优质资源,加强培养基地的认定、管理和过程指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展成果效度评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创新人才培养数字化平台,开展长链条培养持续追踪。探索构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学段的科学教育共同体,建立首都特色、首善标准的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少工委)

  6.构建面向全体的发现培养机制。坚持面向人人,做大培育“苗圃”。发挥在京高校科研资源优势,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数学节、科学节系列活动,组织数学与人工智能、天文与航天、能源与材料、机械与电子、生物与医药等主题的特色夏(冬)令营,形成以“两节两营”为支撑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协)

  7.探索大中小贯通培养的新载体。坚持“有组织”培养,建立市、区、校三级培养体系,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形成灵活弹性的学习成长环境。汇集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培养基地。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科学高中,探索衔接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建立有科学家潜质学生的成长档案,持续开展跟踪支持。(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8.支持高校引领科学教育发展。鼓励高校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与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基地,协同组织科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认识和接触科学的途径。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更好衔接。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开拓科研视野。支持高校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智库等,推动改进科学教育理念、内容和实施方式。(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三、坚持素养提升,实施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

  9.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支持在京师范院校和高水平综合大学加强科学教师培养。配齐配强科学类课程专职教师,加强实验员队伍建设。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等专项培训。大力培育科学教育名师,加强名师团队和工作坊建设。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和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展示活动,增强全体教师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责任单位: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0.全面强化专业引领。加强科学类专职教研员队伍建设,开展骨干教研员培训。围绕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策略、科学课程教学研究、跨学科实践活动、实验评价等重点,设立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建立跨区域校际科学教育教研联盟,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方式,为科学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探索科学类课程及教师的多元评价机制。(责任单位: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1.建设科学教育专家团队。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 1 所科普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组织“院士进校园”等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宣讲活动,成立科学教育专家指导团队,定期调研指导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畅通校内外科学教育人才交流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鼓励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协)

  四、坚持知行合一,实施社会大课堂实践行动

  12.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重要内容,鼓励设立各类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支持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探索研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健全准入机制,鼓励引进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参与课后服务。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特色实验教学或实践活动。搭建传播平台,支持科普、科幻阅读,鼓励学生讲好自己的科学探究故事。(责任单位:市教委、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团市委、市少工委、市妇联、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13.丰富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分级分类充分开发社会大课堂资源,注重与不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匹配、与学校科学类课程进度匹配。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学生金鹏科技团等高水平学生科技社团建设。利用少年宫、科技馆、校外培训机构优势,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有益补充。坚持“请进来”,组织学生科技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流动科技馆等。坚持“走出去”,结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思政课”建设,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责任单位:市教委、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团市委、市少工委、市妇联)

  14.引导社会单位建设科学教育基地。积极动员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与高精尖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结合实际建设科学教育基地,配备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培训专业指导人员。引导高科技工农企业开展“自信自立技术产品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引导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悟劳动精神、创新精神。(责任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市教委、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妇联、团市委、市少工委、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五、坚持融合汇聚,实施科学教育资源集成行动

  15.优化数字智慧支持体系。着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开发面向学生的科学教育智能体,为教师教学提供AI助手,为学生学习提供AI学伴。以国家和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提供多元化、数字化的科学教育资源供给。鼓励社会制作“科学公开课”等类型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学课程、科学教育场所资源库,强化资源征集、对接、调度机制,便于学校选择使用。推进学校科学教育场景与网络科学教育场景的有机结合。(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市委网信办、市通信管理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少工委)

  16.补充优质校外资源。融通全社会科学教育资源,挖掘科学教育潜力。推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面向学生设立“科学教育开放日”。合理规划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各区和学校根据需要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优质的科学教育服务。指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引导竞赛活动与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和特长。(责任单位:市教委、市委网信办、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团市委、市妇联、市少工委、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六、坚持协同推进,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行动

  17.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加强家庭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为各区各校提供专业支持服务,同时发挥好全国科学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北部片区)作用。社会单位要坚持公益定位,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服务。统筹各方资金和项目,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特殊儿童群体的支持力度。探索科学教育监测机制和科学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将中小学科学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责任单位:市教委、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通信管理局、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少工委)

  18.加强家庭科学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学教育活动,用好社区资源,开发系列家庭科学实践活动,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结合“首都文明家庭”“首都最美家庭”活动,选树在科技创新、科学教子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家庭典型,打造多渠道传播展示平台,鼓励广大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和亲子科学研学等活动。(责任单位:市教委、市妇联、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委网信办、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团市委、市少工委)

  19.发挥实验区(校)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级实验区、实验校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大中小学衔接,家校社协同,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打造100个科学教育特色品牌,探索科学教育的有效实践途径。鼓励各区建设示范性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心。坚持“一区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开展实验区、实验校科学教育示范项目孵化工程,培育推广一批典型经验成果。发挥好北京市在教育部科学教育联盟和协作组中的统筹作用。(责任单位: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协、团市委、市妇联、市少工委)

  20.营造协同育人良好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推动主要媒体开设科学教育专栏,支持原创科普、科幻作品创作。广泛宣传报道推广科学教育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为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责任单位:市教委、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委网信办、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少工委)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藏定日县地震:心理服务暖童心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