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共同开展的2024年 “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宣传推介活动,经过专家评议,已于近日揭晓名单。接下来,让我们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高级工程师杨欣,了解他的事迹吧!
2013年,杨欣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建筑设计师,通过选拔从建筑设计院来到国家重点工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以下简称军博展览大楼)加固改造工程项目中,负责工程技术和施工管理工作。从工程建设到后来的运营管理,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对文物建筑的热爱倾注在每一个环节当中。
追求卓越修复历史建筑
由于军博展览大楼的原始建设资料缺失严重,数据和信息很不完整。建筑中原有建国初期由国内顶级艺术家联合设计的大量构图精美、制作精良的纹饰都有随着建筑拆除而永久消失的风险。为了保护这批珍贵的文物图案,杨欣组织设计人员将原有的纹饰图案进行了原样绘制,在装修的过程中尽可能重现原有建筑饰物的样式。对于尺寸有变化的部位,结合原有图案进行比例调整和元素重构设计,在保留原有符号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优化。例如,在大楼主入口南迎宾厅,吊顶中央的五角星灯保留了原有的圆形纯手工铜艺花式,更换了已经破损的五角星亚克力灯罩,而外围吊顶的石膏装饰纹样则完全按照原有样式,重新开模制作新建。
展览大楼塔楼的最高处设置了一个直径6米、厚2米的军徽,独特的造型在长安街上形成了一个标志性符号。军徽表层为铜板鎏金,鎏金使用的黄金是建设初期由国家领导人亲自批准使用,其文物和历史价值重大。同时,由于军徽的安装位置高达90余米,其修复的风险和难度都很大。修复期间,正处在展览大楼结构加固阶段,没有直达高空的电梯,杨欣每次都要从地面沿着楼梯和脚手架徒步攀爬到军徽的高度,在高空中和寒风烈日里度过了旁站监督工作。经过清洗鎏金面层、更换玻璃和灯具、加固钢架支撑等修复环节,军徽再一次闪耀在长安街上。
在建筑的外铜门复原过程中,拆除后的原铜门外框严重变形,原计划是按照原有样式,安装新制一体锻造花饰的铜门。但是,由于原有铜门部分材料是早年炮击金门炮弹壳所铸造,具有深层内涵。杨欣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原有铜门的花饰全部采用的是分段铸造、组合成花饰图案的工艺,每个分段铜件的材料扎实牢固,基本保持原有状态,而且在制作工艺和艺术层面上都比锻造工艺好。因此,经过多次修复实验,最终决定采用新旧材料相互结合的方式:将原有铜门花饰翻新利旧,结合门框和框架新制,其他新建的外铜门也使用与原铜门一致的铸造工艺。虽然增加了制作难度,但是更加符合文物修复原则。最重要的是,用前线炮弹壳做铜门的故事也得以圆满地延续下来。2021年,为解决困扰观众60余年的大楼外入口铜门开口过大,冬季的风速大、温度低,感受效果不佳的问题。杨欣结合原有铜门的样式,提出了3种解决方式,亲手绘制了14个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以半开附门的形式,简化花饰铜门的方案解决了入口低温风大问题,对建筑功能和外观起到了良好的提升作用。
杨欣多年努力而细致的工作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他曾荣立三等功1次,并分别获得总政治部和总后营房部的优秀共产党员表彰。
彰显担当 守护文物安全
军博展览大楼的原始建设资料经过60余年间的数次转手,已经严重缺失。很多建筑的原始数据和建设信息无从查找,对文物建筑的运营维护带来较大影响。2017年,改造工程竣工后,杨欣花费了2年时间,系统整理了军博展览大楼建设档案资料,其中包括施工图纸每套2400余张、建设资料每套461册,9万余页资料扫描后以数据化存储,构建了一套详尽的文物建筑数据库。在每一册资料的末尾页都按档案管理规定印着他的名字,这是承担归档责任的标记。同时,也是他作为文物守护者的职业承诺。展览大楼的建筑设计寿命是100年,这套资料可以告诉未来100年内的使用者,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步流程和推进经历;也可以告诉未来的维护改造者,大到关于建筑每一处结构、装饰、设备的具体形式,小到需要替换部件的螺栓型号和参数。这一工作为后续建筑的运行维护和改造升级工作提供了信息基础,促进了文物建筑保护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15万余平方米的展览大楼投入使用后并非高枕无忧,建筑内装饰多样、管线密布、线路复杂,运行中出现突发问题是家常便饭。在日常的维护管理中,杨欣经常带着工人,拿着图纸对照建筑设备进行细致的检查与调试,确保馆内温湿度控制得宜,确保每一盏灯、每一条电线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建筑构筑物的状态和安全性,杨欣更是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认真检查每一处可能存在的隐患,从石材悬挂到屋顶防水,无不亲力亲为。他深知,只有对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做出反应,确保万无一失。从展厅到库房,从公共区域到隐蔽设施,他的足迹遍布每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对建筑图纸的烂熟于心使他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总能迅速定位问题所在,制定出高效的解决方案,避免对建筑本身和文物可能造成的影响。
潜心科研 学术成果丰硕
对文物建筑的守护不仅需要收集已有的资料,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创新。在实践之余,杨欣结合工作内容撰写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军博展览大楼塔楼军徽的修复》《军事博物馆加固改造工程琉璃瓦檐口修复》《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保留建筑室内装修建设策略》《军博展览大楼室内装修部分鲁班奖创优研究》等26篇关于文物建筑保护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建筑设计、工程管理、材料科学、工程造价等多个领域,为文物建筑的修复和管理贡献了宝贵的理论素材。同时,他基于技术研究和科学实验,成功申请了11项国家专利,涉及博物馆建筑安全设备、空调设备、检测技术等方面,推动了文物保护应用技术方面的进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作者:孙曼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