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4北京博物馆月丨“百馆千展万人观”博物馆指南·考古遗址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北京> 要闻 > 正文

2024北京博物馆月丨“百馆千展万人观”博物馆指南·考古遗址类

来源:光明网2024-05-21 14:40

  自5月18日起至5月24日,2024北京博物馆月展览周正式启动,展览周以“博物馆之城里的故事”为主题,推出的“百馆千展万人观”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近日,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发布《北京博物馆导览》。在此,北京文博推出“百馆千展万人观”系列博物馆指南,从今天起,将按照“革命纪念类”“历史文化类”“综合地志类”“考古遗址类”“自然科技类”“艺术类”以及“其他类”七大分类为您介绍相关博物馆。今天为您精选出以下五家“考古遗址类”博物馆,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吧!更多活动及博物馆信息请参见文末文章链接~

居庸关长城博物馆

  居庸关长城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内,距市区约46千米,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其始建于战国时代,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庸关长城设置在长约20千米的关沟峡谷之中,现存的关城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南北两座城门控扼谷中道路,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与两座城门连接形成圆周封闭状军事要塞。明景泰初年(1450-1454年)及其后屡经缮治。城垣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在明代是昌镇居庸路的指挥中心。

  居庸关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金明昌年间(1190-1196年)“居庸叠翠”之名即已列入“燕山八景”。1992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关城建筑进行全面修复。1998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居庸关长城博物馆。

明十三陵博物馆

  明十三陵坐落在京北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入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它建于1409-1644年,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共入葬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及数十名殉葬宫人。陵区内除帝陵外,还有7座妃嫔墓和1座太监墓,占地面积约80平方公里。十三陵陵区建筑规制高、气势恢宏、坐落有序、整体性突出,山川形胜壮丽、自然风貌保存较为完好。其历史遗存是研究明代皇家制度、祭祀礼仪、职官体制、建筑技术工艺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

  十三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典型范例,也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见证。1961年,十三陵被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明十三陵博物馆;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位于王府井东方广场地下,该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5万-2.6万年,遗址距地表12米,灰褐色的古文化层,表明远古人类曾在王府井地区生活、栖息。这是在北京地区继周口店之后远古人类遗存的又一重大发现,也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发现如此久远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填补了平原地区没有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空白,是研究古人类工具制作、生活方式、生存能力及复原当时北京地区生态环境的珍贵资料,也是我们中国人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

  馆中心遗址块为距地面12米的土层,在遗址土层中保留了远古人类点篝火后的遗留物——炭灰坑、炭屑层等;远古人类宰杀和肢解动物的地点——富含骨片的遗址探方等。这里的石制品、骨制品和用火遗迹均保持出土时的原貌。

西黄寺博物馆

  西黄寺博物馆位于北京德胜门外,是清代理藩院直辖之重要皇家寺院,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西黄寺博物馆以宣传、展示藏传佛教的爱国爱教事迹,新时代藏传佛教代表人物培养情况,弘扬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传播藏传佛教文化知识为宗旨。博物馆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陈列展示山门殿、钟楼、鼓楼、天王殿、垂花门、东西配殿、大雄宝殿、清净化城塔、慧香阁等;专题展览长期展示六世班禅与西黄寺展、学衔制度展、乾隆皇帝御笔石刻拓片展、唐卡展等。

  清顺治九年,为迎接五世达赖喇嘛赴京朝觐而建。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禅大师东行为乾隆皇帝祝寿,后因病圆寂于此。为彰其德,在西黄寺西侧建清净化成塔及塔院。作为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及其贡使在京驻锡地,西黄寺在藏传佛教界具有重要影响。数百年来,成为清中央政府联系西藏地方的重要纽带。1987年,十世班禅大师在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创建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2017年成立西黄寺博物馆,2018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山戎文化陈列馆

  山戎文化陈列馆,于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一个展示古代文物的场所,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让我们得以窥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部少数民族山戎部落的辉煌过往。在这片辽阔的墓地中,墓葬被精心划分为东、西、中三大区域。考古工作者们共发掘了四百余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随葬物品,包括人骨标本、棺椁木灰等。

  山戎族的墓主人,他们的头朝东,脚向西,多戴有精美的佩饰,麻布覆面,展现着独特的民族风俗。在祭祀仪式中,他们使用马、牛、羊、狗的头和四肢作为象征,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祈求。出土器物中,青铜短剑及青铜刮刀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们展示了山戎族人的工艺水平,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与战斗风貌。

  陈列馆的展厅面积达到四百平方米,这里原址原状地展示了十座发掘后的墓葬。从酋长墓到贵族墓,从武士墓到平民墓,每一座墓葬都代表了一个社会阶层,共同构成了山戎社会的完整画卷。这些墓葬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和北京古代史的研究内容,为我们考察我国古代北方山戎民族的文化特征、经济形态、军事活动、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水平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百馆千展万人观”活动惠民活动↓

  2024北京博物馆月丨“百馆千展万人观”惠民门票申领指南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北京博物馆导览》↓

  2024北京博物馆月丨《北京博物馆导览》《北京博物馆地图》发布 尽揽北京全域博物馆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作者:李俊男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

  • 贵州从江:侗寨禾晾“晒秋”引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林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2024-10-21 09:4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2024-10-18 09:12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2024-10-18 09:12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高13秒。
2024-10-18 05:25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10-18 05:25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
2024-10-18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