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小暑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7月7日16时31分,迎来小暑节气!
天气虽热,却也不影响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追觅一方清凉:荷风送香,竹露滴响;雨过云收,水冷瓜甜;纱厨藤簟,罗扇轻缣;神清气爽,心静生凉……
夏日长长,我们悠悠慢慢,不燥不烦。
小暑 · 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
“小暑,六月节暑,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太阳到达黄经105度
为“小暑”
鸟语竹阴密
雨声荷叶香
在炎热的夏天里
一份凉意弥足珍贵
漫步竹林
倾听鸟儿的低声细语
大雨过后
去看雨滴在荷叶上回旋
一碗分来百越春
玉溪小暑却宜人
来口冰爽的西瓜
脆甜的鲜桃
消除一身的暑热
待烈日稍退
相约溪畔乘凉
共饮一杯清茶
小暑 · 三候
小暑初候 温风至
小暑节气到来,夏天只剩最后一个月了。
《说文解字》曰:“暑,热也。”哪怕“小”,但只要跟“暑”沾边,就意味着躲不开的炎热。民间的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炙热潮闷的空气,布满天地之间,让人无处可逃,吹在身上,闷在心里,如同火燎。
这就是“温风至”,小暑初候的特征。
酷暑里最惬意之事,似乎就是寻得一处阴凉。古往今来的文人描绘小暑时节的诗词,多有雨后、荷间、夜风中、明月下偶得清凉的快意。
最美的小暑时节之花,自然是荷花。农历六月也被称为荷月。
盛夏赏荷,是古今文人的一大快事。不独是因为荷花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还因为荷花身上蕴含着一种重要的中国智慧:心之静。越是酷热,荷花开得越是娇艳,亭亭玉立在滚滚热浪之间,显得那么娇美,那么安静,那么享受。
“心静自然凉”,这是古人在艰苦环境下应对酷暑最朴素的办法,是生活的智慧,也有着通今达古的哲学含义。
夏日里的阴凉,不在密林深处,而在心灵深处。
小暑二候 蟋蟀居壁
蟋蟀,这个宇宙间的小小生命看似微不足道,却有着极为灵敏的知觉。
《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诗中所谓八月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时节,此时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鸣叫着,歌唱着,躲避着热浪的小小蟋蟀和我们人类一样,看到了四季里最美的浓荫,最美的晚霞。此时的天空,就是一幅幅绝妙的抽象绘画,永不倦怠地挥洒光与影,组合出一幕幕迷人的景象,诉说着谜一样的语言,吸引着人们去驻足,去仰望,去感受。
面对暑热阵阵,有人以为苦,有人以为喜。
南宋陆游苦于暑热,写下了《苦热》诗:“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hé)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zèng)中。”
金代的庞铸则作《喜夏》一首:“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凉无一事,步屟(xiè)到西厢。”暑中得乐,好不潇洒!
暑热有良辰,吾心吟锦时。寻一处浓荫,坐望阳气蒸腾,霞光满天,静听生命的鸣唱。日子如流水般悠然。
小暑三候 鹰始鸷
在小暑时节里,有一个特别的节点,就是入伏。
从小暑至立秋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伏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热到了什么程度?
“鹰始鸷”。
“鹰始鸷”又作“鹰始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曰:“击,搏击也。” 雄鹰开始远离地面,翱翔在清凉的高空中,以躲避蒸烤大地的滚滚热浪。故而在季夏的傍晚,很容易见到鹰击长空的壮观景象。
席卷天地的高热,频繁出现的大雨,造就这个时节鲜果特殊的味道。芒果、龙眼、水蜜桃,带着只有暑气才能熏出来的香甜和饱满的汁液,给人们以酷暑难耐里的享受与犒劳。
一个“伏”字,异常贴切地描述了小暑大暑时节天地变化的特征。一片叶、一朵花、一只虫子、一群鸟雀,所有的生命,皆在变化中展现出多姿的状态。
荷花怒放,流萤飞舞
蝉鸣阵阵,蛙声片片
小暑
拉开了盛夏的帷幕
展现出专属于夏天的
热闹与美好
愿你在这悠悠夏日
灿烂明媚如骄阳
辛勤耕耘,收获希望
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文明网
作者:刘雨珊
来源:北京发布